【教学研究】磨课的酸甜苦辣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课活动总结


 

磨课的酸甜苦辣


 

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高新第二小学   强晓姣


 

《献你一束花》是我参加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课活动现场抽到的上课题目,也是工作十几年来耗费最多心血,让我尝尽酸甜苦辣的一课。现在回想走过的路,各种艰辛,感慨万千……


 

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之后,渐渐学着冷静地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思”与“行”之间摸索着,一路蹒跚而行,虽屡屡受挫,却满怀憧憬,心中坚信在认真研读,努力实践之中一定能够寻得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研读教材定课时。


 

《献你一束花》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礼物”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在盛名之下,参加一次世界性重要比赛时,由于不堪重负,大败而归。在内心极度沮丧之时,一位机场女服务员送她一束鲜花,给了她鼓励和信心。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以第三人称“她”的口吻叙事,将体操运动员失败前后进行对比,利用准确、生动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将其失败后的愧疚与沮丧写得十分真切。但是,失败的运动员不是文章的主人公,作者虽用大量篇幅去刻画她沮丧的内心和落寞的样子,其目的却是烘托出服务员的真诚和鲜花的可贵。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一个写作上的特点:对比。将运动员失败后的沮丧和受到鼓励的感动进行对比,将新闻媒体对于运动员成功与失败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女服员雪中送炭一般的关怀进行对比……等等,但是,这些对比的结果都巧妙地突出文章的主旨——即“礼物”的可贵及服务员的真诚和善良。


 

第三个写作上的特点是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其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或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但是,本文中的插叙内容是运动员成功时的场面描写,让人极容易产生误解,误以为插叙的作用为“对比”——将成功时的辉煌和失败时的沮丧进行了对比。这对于初次接触“插叙”这一写法的孩子来说,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新课标》中明确了第三学段中对于阅读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鉴于此,我结合文章中的这些特点,将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确定为三个板块:第一是复习文章写了什么?第二是为什么这样写?针对文章主旨进行研究。第三是关注怎么写?““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新课标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避免对文章支离破碎的讲解与分析,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本篇文章的写法上值得推敲和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这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是试讲中却遭遇了困难。由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没有切实的阅读方法和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所以,第二课时进行这三板块就异常艰难。学生没有从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如何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究学习呢?


 

于是,推翻重来,以学定教,重点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从写字,到理解内容,扎扎实实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以学定教施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引领,是点拨,不是课堂的主角,即便自己的语言多么精彩出众,都要退在一旁,成就学生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在课堂上所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是学生的思维。”于是,课堂的设计开始有了明晰的方向,目标也越来越清晰——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能够得法于课上,是我设计的重点。


 

1、写字教学突出“指导性”。


 

课标指出:高年级要有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要能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的效果。为了落实“进一步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突出年段特点,在钻研与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以“沮丧”作为一条线索将写字指导与阅读文章理解人物巧妙结合了起来。在本课所有生字中单选“丧”字指导,原因有两点:其一“沮丧”一词在学生的书写中出错率很高,“丧”又是本课的生字,应该给孩子一个准确的写字指导。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课堂习字应有别于中低年级。“丧”中有两竖,汉字中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在书写时要注意错落有致的安排,方能凸显汉字的和谐之美,这个字的写法就很有指导性。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将与“丧”类似的生字进行分析归纳,给学生一个书写的方法,传递一种严谨的态度和审美的情趣,这样的写字教学才有指导性。其二,“沮丧”是运动员失败后的心情。“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来理解人物”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这一点也正是很有效的阅读策略。从“沮丧”一词入手,披文入情,为理解人物奠定了情感基础。


 

2、阅读策略要有指导性。


 

策略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都会是思路简洁清晰,又环环紧扣的。“沮丧”一词在写字教学中仅仅具有指导性是不够的,对于一个生字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会读会写上,对其意思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这里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有没有过“沮丧”的心情,什么时候有过?既渗透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又为“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做了铺垫,学生在体会运动员失败心情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策略二:“问题扩展法”概括大意。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预习的能力,在自主阅读文章时要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重要内容,更要立足于全文,施以有效的方法指导。本课可以抓住文题进行扩展“谁献花给谁?目的是什么?”便可准确概括文意,这就是“文题扩展法”。这一阅读策略的指导落实在了阅读训练的过程中。


 

策略三:质疑能力训练。


 

文章中的失败者虽然不是本文的主人公,但是,她的出现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她失败后的沮丧内心是理解一束花含义的感情基础。因此,以“沮丧”为线索走进失败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里纠结,就能够提纲挈领地感知文章的脉络。在感受失败者沮丧内心这一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感悟,例如自读批注,“说说心里话”的环节,以及成功失败两个场面对比朗读等都是引领学生通过走进人物内心,揣摩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来理解人物形象,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质疑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所提问题要有讨论和思考的价值,这就需要老师的引领。在“说说心里话”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就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质疑“她为什么会怕姐姐姐夫来接她,怕见到热情的女服务员?”……甚至猜测记者可能会问些什么问题等等,以此走近人物内心,感受她内心的愧疚和压力。学生在质疑的同时也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挖掘,对文中人物内心的一次次靠近和触摸。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以学生所问去叩击人物内心,是对内容的思考,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


 

3、读写结合要有针对性。


 

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无痕,在于润万物于无形之中。2011年版“课标”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运用”。“用”是学的终极目标。“运用”是本,“运用”是根。“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与生活。因此,在教材的解读中我深钻语言文字训练点,将理解与运用巧妙结合,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延伸至课外阅读与习作中去。


 

文题《献你一束花》这一大束美丽的花束背后,映衬着的是女服务员美好的心灵。这束花是美的,而机场女服务员的心灵更美,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相互关爱的情感更美。这情感之美正是本篇课文打动人心的地方。


 

这种情感的美就蕴含在女服务员简短质朴却含义深刻的语言中。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仍然贯穿着通过揣摩人物内心的形式理解人物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分是以女服务员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发散点,从她美好细腻的内心活动来理解她的高尚之举,突出鲜花的可贵含义。“特意”一词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服务员的雪中送炭和善解人意。引导学生想象:“特意回放”几天前,当服务员看到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失败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写出此时女服务的心理活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深切体会了失败者沮丧内心,充分朗读了服务员的语言之后,一定会对服务员的所思所想有自己的认识。提示学生用上第一部分的四个怕的句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女服员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此基础上,鲜花应该献给谁的答案也就在学生心中呼之欲出了。


 

至于插叙的作用,在第二课时展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取舍之间,确定了第一课时的内容与设计。


 

三、冷暖结合定基调。


 

读一篇好文章,情感会跌宕起伏,思绪会随文字时而沉溺,时而飞扬。一堂语文课的节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像一幅画,浓墨重彩之处渲染,轻描淡写之时留白。这样淡妆浓抹之间,冷暖变换之中才会生出美的味道来,才会溢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品读《献你一束花》多遍,渐渐地,那根敏感的神经随着文中人物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起起伏伏,于是,设计也就有了情感线路的痕迹。如果说,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的感情基调是冷色的话,那么,感受女服务员的“真诚”就是温暖人心的暖色系了。


 

当“沮丧”之极,不堪重负之时,那种内心的冷清在文字间流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流淌。极度冰冷的画面突然出现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那是何等的炫目和惊艳?极度沮丧的内心被“特意”到来的温暖抚摸时又是怎样的感动与震撼呢?作者刻意在文章前半部分渲染这种令人窒息的冷清不就是为了凸显真情的温暖与可贵吗?


 

但是这种情感的交流是无法用语言去具体描述的,需要一种氛围,一种“场”,让读者用心去思悟。作为师者,理应尽己所能去为学生营造这种“场”,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路上收获着方法,一路上上聆听着心灵的声音。因此,用情悟情,以情激情,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思路,是教学设计的一条暗线。明线为“体会失败者的沮丧——感受献花者的真诚”,暗线就是情感的变化,这里的情感有文中人物的,也有作者的,还有学生和老师的。而阅读策略——“通过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就是连接明线与暗线的纽带。


 

这个教学设想的形成了经历了十几稿的打磨和修改,在一次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不断修正……每当忙得迷失方向时,总有人睿智地提醒;每当累得想要放弃时,总有朋友给力的鼓舞。是啊,回想走过的路,那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也是一条在苦痛中成长的路。


 

磨课,磨出了成熟的心态;磨课,磨出了钻研的韧劲;磨课,磨的是能力,磨的是眼界,磨的是心境……磨课的经历虽然苦痛,但是弥足珍贵。磨课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己自知;磨课的酸甜苦辣,每每忆起总感怀……没有哪一种成功是唾手可得的,没有哪一种辉煌是从天而降的。人,只有不断赶路,才会永远前进。


 

 


 

 


 

2012.12.17于西安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