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大道至简 回归本真

大道至简  回归本真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随笔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刘  薇

金秋十月,怀揣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梦想,我来到了有着“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在此与全国小语会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共赴盛会--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能够作为录像课教师参与到本次比赛当中,我甚是荣幸,会场上聆听着一节节生动高效、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对照自己的教学,更使我受益匪浅。

跟着罗才军老师在《伯牙绝弦》的千古佳话中寻觅知音、领悟真情;同张文花老师一起走进《数星星的孩子》,追逐童心、感受童趣;在张玉栋老师《落花生》和皮涛老师《中彩那天》的教学中体会朴实无华中的隽永和深意……这17节课虽风格各异、色彩纷呈,却都体现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向,即扎扎实实地学、真真切切地悟,让人真正感受到褪尽浮华后的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

一、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要理解和运用就必须把文字读熟读透。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孩子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重庆郭蕾老师在执教《小兵张嘎》一课时,老师抓住张嘎的语言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物性格。首先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来示范,然后结合相关视频进行渲染,层层深入指导学生生动地朗读出了人物的机智和嘎劲,人物形象也在反复的读中逐渐清晰。在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罗才军老师别有用心地以“读”入手,让学生初读、再读、他读、我读,抠字眼读、重点句读、读片段、读全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读”的广阔天地,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引导、设疑。使学生在读中体会着知音相见的欣喜,在读中感受着失去知音的孤寂,在读中品味着古文的魅力。课堂上优美的古琴乐声,配以他浑厚的男中音,一下就把学生带到了古文的意境中,令人回味无穷。孩子们精彩的朗读也一次次赢得了听课老师掌声。

二、“写”中升华,“写”中绽放

  这次听到的17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读与写的结合。每堂课老师都会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课堂上不再像以往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在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中,老师说:伯牙怎么感慨自己得遇子期的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毕雪燕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在看完地震视频后,想象在地震后废墟下的七岁男孩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在写中得到升华。教师能适当地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记录自己的思想轨迹,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创造,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享受个性化的阅读乐趣。长期的实践,必定会让他们树立个性化阅读的信心,促进阅读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每节课各有千秋,但传达的是一个理念——“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我所听到的17节课,没有眼花缭乱、夺人眼球的课件,没有歌舞绘画、表演观赏的形式,但每节课就是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感受,用情畅想,与文本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融。这一堂堂重视“读”与“写”的语文课,更加扎实、更加高效,大道至简,回归本真,我们的语文课味道正浓。

当然,再好的课都会有缺憾。在这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40分钟无法完成教学,于是课堂显得“前松后紧”;有的课堂因为环节的繁复,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老师的导显得比较强势。反观自己的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时为了追求教学效果,总是挖空心思设计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将好的点子、好的想法一股脑都设计在一个课时中。有时备课甚至是先备教学环节,再依照这些环节定出教学的目标。这样的做法使得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因内容过多而着急“赶场”,本想能“面面俱到”但最后往往是慌忙地“蜻蜓点水”。看来要真正做到回归,提高课堂效率,就得先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入手。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上。所以在备课前、在研读完文本后,我们应当对每一课时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什么程度了如指掌,然后再以此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看来摒弃了手段的繁复,摒弃了环节的繁复,摒弃了目标的繁复,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回归。

大道至简。我在努力实践!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