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老师教学《伊索寓言》时,给孩子们分别呈现了1.0版、2.0版、3.0版三个不同的版本。
1.0版
有个牧人赶着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开玩笑,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
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
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
结果,牧人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这个版本是寓言原版。
郭老师让孩子们读了上面的故事后,请他们说说“这个故事是说——。”
答案比较统一:说谎的后果很严重。
郭老师则把这个版本的题目命名为《开玩笑的牧人》。
2.0版
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
(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狼都已离开了,羊也都没事。)
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以为牧人在开玩笑)。
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
结果,(全村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郭老师已经对原版作了相应的修改,他把这个版本的故事叫做《说真话的牧人》。
读完这个故事后,孩子们对上面两个版本的故事作了比较,发现说真话的牧人跟说假话的牧人的后果一样严重,甚至损失更惨重。
3.0版
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说自己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并没见到狼,羊也都没事。)
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
(有狼?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年来,村里别的人从没有遇见过狼,全村的人都不相信会有狼,除了那个牧人——他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
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让他保持安静,不许再发出声音。)
后来怎么样呢?
郭老师让孩子们猜答案,让他们设计一个特别的、出人意料的结尾。
孩子们很优秀,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出了种种不同的结局:有平安的结局,有英勇的结局,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有悲惨的结局……
郭老师把这个版本的故事称为《发出声音的牧人》。
郭老师跟学生一起小结了三个不同版本故事,分别为“假话、真话、意见(难辨真假)”。
郭老师适时地出示了大哲学家塞尔在《论自由》中的一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是它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郭老师让孩子们探讨这样四个问题:
1.在3.0版中,牧人的意见不能发表,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2.你有过“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感觉如何?
3.你有过迫使别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4.一个意见和整个人类的密切关系,你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吗?
你有过迫使别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最根本的一点,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容不得别人辩驳。要有自己的面子。
请问,你敢肯定,你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吗?一定是最合理的吗?一定是最科学的吗?一定是无可争议的吗?
人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你又何以如此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容不得他人发言、辩驳?
郭老师把孩子们的思维拉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但他收放自如,最后引出伏尔泰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轻轻松松地将孩子们的思维拉回到最初的《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们明明白白地理解《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讲的是“发言权”、“话语权”的问题,是“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