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建设的自我认识
神木县永兴九年制学校:冯军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学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被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下面就谈一谈我对学习小组建设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个别小组却显得沉闷,讨论、发言都不积极。因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没有把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使得差生较多的小组在竞争中总是落后于其他组,一段时间后,该组学生就失去了对合作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对所有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各组中优、良、中、差学生的比例应大概一致。既保证了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二、定期轮换小组成员。
不少教师在开学初把学习小组分好后,就固定了下来,各组之间没有人员轮换。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体验与不同合作对象合作的机会,小组内也易形成思维定势,失去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样也易在班级内形成小团体,不利于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多样性,要求学生学会和不同合作对象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分好学习小组后,要定期对各小组人员轮换。这种轮换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邀请。
三、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不少小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当教师需要学生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时,同组的学生都怕承担责任,不愿起来汇报,最后只能由教师指名汇报。这样既耽误了上课的时间,也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明确分工,各小组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操作员若干。小组长负责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要求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发言,要求语言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 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有些教师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走了极端,他们不管教学内容有没有合作学习的需要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下来,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好时机才行,一要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独立思考与探究后任然存在困惑或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