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初 中 物 理 作 业 设 计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苏仙棉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改革以书本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也应该深入到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物理作业的创新自然不会例外.作业训练与批改可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对物理作业的功能、形式等进行合理、有效化设计。
一、作业的功能
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就一定要有与课堂内容相配套的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非常及时的作业内容和恰如其分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甚至于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内容,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式和措施。
二、作业形式的创新
物理作业应由单一书面机械重复的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的方向转变, 在必要的、适量的书面作业的同时,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向课外延伸,模糊课内、课外的界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主要形式为:
1.观察型作业
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源泉.通过观察性作业,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养成认真
仔细观察的品质,提高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如学习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环境中是否也存在噪音污染?有什么样的噪音污染?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或你希望如何解决?每人写一篇小论文,并在小组(4人学习小组)交流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就论文的主要内容编排一个小品在全班交流,让同学们根据其科学性、教育性和可行性以及同学们所表现出的与人交往的态度等,当场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为这次作业评分。课堂上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叹和欢呼声,小小教室几乎盛不下学生成功的喜悦。 但是,有一组同学虽然表演的相当生动形象,内容也很丰富,却没得上高分,原因是他们表演到自己受到噪音干扰时,怒气冲天,并使用了不文明的语言.同学们还在小品中强调: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后,让同学们注意观察班里戴近视眼镜的同学的用眼习惯,并调查了解他(她)们患近视眼的时间和主要原因,调查后同学们都清楚地认识到,绝大多数同学近视的罪魁祸首是在假期长时间打电子游戏和看电视,很多同学平时也不注意用眼卫生,缺乏保护眼睛的意识.无疑,这样的作业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很好的教育.
2.想象型作业
新课改,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要
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如学习了“声现象”内容后,可布置“无声的世界”为题的小论文, 学习了“看不见的光”内容后,可布置“奇妙的红外线”为题的小论文,了解红外线在现代科技、军事、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充分想象人们未来将会如何利用红外线.诸如此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物理与实际、物理与社会的联系.
3.拓宽型作业
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有关科普知识或科学著作,不仅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从
阅读中感悟科学家们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领略创造的方法,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情感意志。
学习了“看不见的光”之后还可建议学生课后收集报刊、科普资料以及上网查阅资料等,了解关于臭氧层空洞的信息,建议写一篇环境保护的报告,内容包括臭氧层空洞的成因、解决办法、目前的进展等.再如,学习了内燃机后,教师可因势利导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我国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相关资料,并在班级作交流发言,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加学生学习渠道的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可谓一举多得。
4.动手型作业
实验能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作为课外实验型作业或课本上的一些作业改为实验型作业.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让学生每人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有同学竟制出了双筒的可以改变像距的照相机,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后,又让每个学习小组(四人一组)用凸透镜自制一个照相机,同学们在交流评比中发现,许多同学做的照相机,实验效果很好,但有的小组制作的照相机无论怎样调节,都看不到物体的像,我告诉他们,在我们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再带到学校来分析.当我们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同学们知道了照相机的原理,当u>
5.探究型作业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突出的一个特点.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这一要求,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教学内容.探索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利用身边器材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将物理学习从课堂不断向课外、家庭、社会延伸.如学习了“平面镜”一节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对下一节内容“球面镜”成像的特点作一些探究,找出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学习“透镜”一节内容前,让同学们找一副老花镜和一副近视镜探究他们的异同?检查作业时,同学们的答案归纳如下:老花镜和近视镜的相同点:①他们都是用透明物体做成的,如玻璃、树脂、水晶石等;②他们的外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③他们的作用是相同的:矫正视力.但是,近视眼应戴近视镜,远视眼应戴远视镜,如果带错了,就看不清物体. 老花镜和近视镜的不同点:①用手摸时,能感到老花镜中央厚,边缘薄,近视镜中央薄,边缘厚;②用老花镜靠近课本看课本上的字,会看到正立、放大的字,老花镜离课本远些,通过它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字;用近视镜看课本上的字,无论远近都只能看到正立、缩小的字;③把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在白纸上能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把近视镜正对着太阳光,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白纸上得到的是比镜片还大的光斑.收到这样的作业,作为一名教师能不欣慰吗?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基础,为新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内容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道实验探究作业题: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在探究后的交流中,大部分同学说:在墙上能看到窗户倒立、缩小的实像;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看到了两个像,在凸透镜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缩小的像(虚像),可我想不出是什么原因.”原本,题目中只要求观察“在墙上能看到什么?”,但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更不能避而不谈.我立刻抓住这个闪光点,先表扬该同学观察细致,积极思考的学习精神,然后引导同学们分析该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光的反射和折射往往是同时发生的,窗户发出(反射)的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白墙上形成了窗户倒立、缩小的实像;还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的表面(相当于凸面镜)反射后形成了正立、缩小的虚像. 这样的作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要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不墨守成规,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发现,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意识.
另外,在学生进行新课学习的时候,我们还对很多重点概念和规律进行了探究,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光反射时的规律、光折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课后作业就是根据不同要求撰写探究实验报告。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6.思考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老师允许学生质疑,欢迎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可以没有答案,学生必须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才可以找到答案,甚至于学生将来要用很长的时间在工作中才可以找到答案。
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巴特曾说过:“学生有一双属于自己观察世界的眼睛,有一颗属于自己认识生活的心灵”. 我们希望通过作业形式的个性化设计,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解答,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学习、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 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为学生戴上各种各样的精神枷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同时通过这样的作业,使他们走进物理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引发他们的创造欲,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当然,我们精心设计的作业一定要要求学生落在实处,除了孩子的兴趣之外,一定要有相应的反馈形式和手段,尤其是在刚开始阶段,通过反馈和检查进一步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