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孩子从家训家风入手
读者钱天铃从老年人在光明邨为孙辈排队购买鲜肉月饼这件事,谈到上海人“护犊”有加,再谈到关爱孩子溺爱孩子的区别,最后落脚到“今天,我们如何当长辈”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提得好,有讨论的必要。
长辈爱孩子天经地义,但关爱得如果不适度、不得当,往往会滑向溺爱的泥坑,不利于孩子成长。关爱和溺爱,一字之差,结果却大不一样。它的界限在哪里呢?我以为,关爱是一种理性的爱,负责任的爱,它首先对孩子负责,懂得孩子赤身裸体来到世间,家长当然要给吃给穿,但仅仅做到吃饱穿暖还不够,还要懂得孩子总有一天要成家立业,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还要教会他们独立,教会他们做人;而溺爱则是非理性的爱,说得不好听一点,它还带有一些动物性,甚至还不及那些能从小教会幼仔觅食、钻洞、爬树、逃生的动物。其次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小孩固然是家庭的宝贝,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所以,凡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点责任心的公民,一定会关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格,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溺爱则是爱得出了格,爱得过了头,会使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在社会制造麻烦。
最近,上海市文明办、市妇联、市伦理学会举办了“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研讨会,研究在信息化社会如何重建家训文化,如何让家训“活”在当下?我看就是回答了“今天,我们如何当长辈”这个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如何当长辈,需要智慧,有两个方面必须抓好:一是父母身教比言传更有效,二是家教必须订制度立规矩。
家庭是孩子人格养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训练场所。长辈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孩子充满活力和爱心地面对生活。有位嘉宾建议长辈采取“倒逼法”,先问问自己“喜欢现在的自己吗?”如果不喜欢,就要马上改进,好让孩子喜欢你,跟着你前进。
订制度立规矩,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家训家风家规教育。家庭中的小事,长辈不能随便下命令,要孩子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而家中重要的事,却必须立家规,按家规办事。规定晚上看电视不得超过几点钟,到时关机,无人能够特殊,孩子就口服心服。现在的毛病是,家庭没有家规,家长说了算,孩子往往不听,还会嫌你啰嗦。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位嘉宾举出身边一例:公司里一位高学历的实习生,给客人上茶时单手操作,茶杯戳到客人额角头,这个实习生还强辞夺理地说:“学校又没教,家里也没教,单手递东西又怎么啦?”弄得对方一脸尴尬。
长辈要正确认识责任感
在长辈的心目中,晚辈永远长不大,任何时候都需呵护、疼爱,舍不得他走路、淋雨。这种貌似很尽责的做法,其实是真正责任感的缺位,这正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儿媳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抄错的题目。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末考试时数学不及格,母亲闻讯后大为光火,奶奶垂泪,家里乱成一团。
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需要做长辈的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长辈深入研究晚辈的心理特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而长辈本身的持之以恒又给晚辈起到了示范作用,促使晚辈责任心的养成。 郁建民
传承好家风长辈做榜样
如果说长辈也算是一个头衔的话,那么首先就意味要承担在家庭乃至家族中的责任。在我当上爸爸的第一天,家父就深切地对我说,“你已经当父亲了,从今以后要担当起一个父辈应尽的责任。”什么责任?我的理解是不仅要抚育好孩子,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还应该让晚辈继承家族的良好家风。
我家几代前辈都是在不断闯荡、不断奋斗、不断进取中度过的,形成了独立自强、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家风。例如,我的叔叔姑姑读书学习从来不用长辈督促,考哪个学校都是自己做主,而且从来不落榜;都是自由恋爱,不用长辈操心相亲或操办;就业成家都自力更生,不仰仗长辈帮扶。父母又把这种家风传承给我,使我的血脉里也流淌着这种引以自豪的家风基因。从上大学到毕业找工作,再到买房子结婚成家立业,我都靠自己奋斗,没有靠长辈资助或动用关系网,更没有啃老。
如今,我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这个长辈该怎样当?很显然,有了先辈传承下来的家风,我就按照前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传递给孩子。尽管我不敢说我家的家风是最好最完美的,但是我们民族好传统的一部分,是我力所能及传递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我这个长辈应该义不容辞地传承给晚辈的。 张章
多给晚辈“精神食粮”
老爱小、“隔代亲”,乃人之常情,但过分了便成了溺爱娇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当今物质不匮乏的年代,笔者认为,长辈要多给晚辈“精神食粮”。
一是传承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定岁数的老人大都经历过艰苦岁月,上山下乡年代的风餐露宿,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质匮乏,让他们紧衣缩食、精打细算,由此也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习惯,这与现在孩子高消费、追求奢侈品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传统教育方面,长辈可以现身说法,忆苦思甜,让孩子戒奢靡,戒挥霍,学会勤俭持家,懂得朴素简约,淡泊自甘。
二是传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指的就是长辈历经风雨沉浮,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总结归纳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应对各类境遇的方法策略。在晚辈经历挫折,面临抉择时,作为长辈要及时给他们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利弊,选择最优方案,走出人生困境。
三是传递正确的观念和心态。许多长辈知识丰富、世事历练、人情通达,对生活和人生有深刻感悟,对功名利禄有通透的认识,对人情冷暖有清醒的体味。阅尽人世沧桑,许多老者由此变得慈爱谦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长辈要将这种正能量的观念和心态,与儿孙探讨分享,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从容淡定,禁得住黄赌毒等不良诱惑,不沉湎于声色犬马,拥有健康积极、昂扬向上的美好人生。
对子女该放手时就放手
闺蜜阿红是个8岁孩子的母亲,结婚后就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说实话,大家都很羡慕阿红,孩子上学每天由其父接送,她和丈夫下班回家,母亲晚饭早就准备停当。然而阿红却经常在我面前埋怨,说她母亲对她太“好”了——什么事情都给她计划得好好的。除了每天负责安排她一家的早餐与晚餐之外,连外孙上什么辅导班,暑假到哪儿去旅游,坐什么安全的交通工具去,母亲都要操心。
阿红说,她的母亲越是对她“好”,她就越觉得生活不自在。虽然说她在母亲面前还是孩子,但毕竟自己已经是30多岁的成人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再说,母亲和自己的年纪相差20多岁,母亲的一些想法还是当年的老一套,现在已经过时了。应该说,阿红母亲的做法,在时下家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是很多家长认识上的一种误区,父母“管”得多,束缚了子女的手脚,反而让子女养成了一种做事有依赖的想法,一旦今后让他们自己独自解决问题时,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
作为长辈,那种处处为子女着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对子女该放手时就放手。一方面,这也是锻炼子女生活能力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长辈这样的做法,也是给子女一个自由的生活空间,体现了长辈对子女的信任。其实,有时候父母适时放手,即使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也是对他们很好的考验,因为只有经历这些考验,子女的性格才能变得坚强,适应未来的挑战。 刘丽娜
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
看到《今天,我们如何当长辈》的讨论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写过的一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见如何当好父亲和长辈,亦即如何教育好子女和下一辈,对当了父亲和长辈的来说,是一个永远不会消亡的课题乃至“考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其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鲁迅当年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既强调了父辈对子女爱的重要性,又指出这种爱应体现在对子女的正确教育上,尤其是要“解放子女”,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对我们今天当好称职的长辈很有启迪。应该承认,绝大多数父母和长辈都是钟爱自己的子女和下一辈的,但从现实看,许多长辈并未真正懂得慈爱和溺爱间的区别,以为只要让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尽力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望尤其是物质上的享受,就是爱子女,就尽到了长辈的责任,殊不知此类忽视以德育人的溺爱往往害了孩子。常常在报上读到某些不孝之子虐待父母甚至干出丧天害理恶行的报道,而受了伤害的父母往往呼天抢地,不得不寻找舆论乃至法律的支持。但只要找找根源便不难发现,这些逆子在幼小时,往往是父母百依百顺的宠儿,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极端自私、唯我独尊的种子,等到长大后,在缺乏正确教育的某种环境中,便可能使这种自私的种子得以发芽、长大,以致干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来。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还批驳了认为“解放子女”后会让子女吃苦的顾虑和担忧,认为这种吃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培养子女独立生存的能力。现在具有这种顾虑和担忧的长辈仍然大有人在,他们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子女多干活、多担责、吃点苦,故而大包大揽,乃至越俎代庖,什么事都代子女操心操办,久而久之,不仅削弱了子女的社会生存能力,而且让他们养成了依赖心,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和长辈,这样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年轻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又如何能有大的出息?
其实中国的历代历朝,不乏正确教育子女的事例,凡有眼光的父母和长辈,都很重视培养子女的独立生存能力,也产生过许多如《触詟说赵太后》一类名篇,建议已经做了长辈的,多学学具有长远眼光的长辈典范,也多读读此类名篇,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对下一辈加强以德育人,着力在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