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通过学习和运用英语,让学生得以了解不同文化的风貌,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紧密结合小学英语学习的特点,以教材基础知识为基石,恰如其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优化其学习思维方式。PEP小学英语教材融汇了国内外丰富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节日习俗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资源,找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文化有认同感,并将其融入语言与行为中。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课时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材资源,为学生呈现出直观、生动的知识内容,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插图,学生可接触到中国的历史、人文等多方面信息,从而拓宽视野,准确捕捉其文化的精髓。如在学习新版PEP《英语》三(上)Unit 2 Start to read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语篇插图并介绍(见图1),S1: My family is small. They are my mum, my dad and me. S2: My family is big. I love my family... T: Families are different. But family love is the same. 请学生再次观察插图回答问题:What do you see? S1: I see them very happy. S2: I see them sitting together. S3: I see them hand in hand. S4: ...通过细读插图,学生发现两个家庭都很温暖: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成员间很友善。紧接着,教师给出问题:How can we show family love? 因为有了对插图的讨论,学生给出的答案很丰富。S1: We eat together. S2: We play together. We share things. S3: We help each other. S4: ...教材的两幅插图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氛围及三代同堂大家庭的热闹气氛,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通过观察插图,发挥学生想象力,利用提问、讨论、介绍等方式,文字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家庭中老人的和蔼可亲、孩子的活泼可爱、家人之间的关爱,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精髓。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语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去挖掘。学生精读教材中有文化意蕴的语句,读出感情,激发其内心的赞同感,鉴赏其文化内蕴,感悟其文化魅力,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如在学习PEP《英语》五(上)Unit 5 Part B Let’s talk时,通过“There are so many pictures here.”请学生欣赏这些具有传统文化的水墨画,感知水墨画作的魅力,再通过“My father can draw very well.”抒发家人擅长水墨的自豪之情。通过“What are those?Whose plants are they?”引导学生精读句子“They’re my grandmother’s plants. My grandparents have a garden in front of their house. There are lots of flowers in it.”感受祖辈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良传统(见图2)。教师关注语音、语调、交流表达等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引导学生精读语言,挖掘对话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魅力及辛勤劳动、美好生活的美德。通过文本的多层挖掘与深度解读,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激发他们喜爱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小学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有学习主题,仔细审读单元主题意义,都能找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切入点。教师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巧妙融入教学,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了解和体验文化底蕴,拓展文化储备。PEP《英语》五(下)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的单元主题是 “School life”,学生通过规划学校活动的日程与内容,掌握学习与生活的自我策划与管理能力。在学习“School trip”这个子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论研学的地点:Where will they go? They’ll go to the Great Wall. 学生通过观看有关长城的视频,了解长城的建造历史、功能作用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由长城引出更多的研学地点,学生分组讨论,如古城西安、北京天安门、西藏布达拉宫等(见图3),通过特色建筑、历史故事,思考语言背后的传统文化,感悟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教师从教材的内容入手,审读课时主题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设计有效的交流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联想与探究中,搜集主题文化的相关信息,渗透文化知识,拓展文化储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风格及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学生语言习得的过程,抓住契机,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学习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真实体验、有效感悟文化魅力,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问题的提出与利用是教学过程推进的重要媒介,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的同时,构建传统文化感知的适宜环境。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精心构思并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与探究,真实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涵。PEP《英语》五(下)Unit 2 Part A Let’s learn,学生在学习spring等相关词汇时,可引入“二十四节气”,通过相关节气的视频介绍,设计问题情境:(1) What colour is...?(2)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3)What can you wear in...?(4)What can you do in...?以此梳理每个季节的特征(见图4)。学生从语言学习的视角出发,盘点每个季节的天气与特色活动;从深化文化认知的目标出发,小结传统节气具有鲜明特征的民俗活动。通过问题情境中的探究活动,学生巩固了重点句型,操练了有关季节的新词汇,复习了颜色、天气与活动的旧知,强化了传统文化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与理解。学生通过介绍自己所喜爱的季节,梳理相关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并学习传统文化,完善文化认知。在小学英语教材中,不乏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构建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的学习情境进行文化迁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习PEP《英语》三(上)Unit 4 Start to read时,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How can we help plants?(见图5)。根据出示的劳动图片及教师提示,学生给出答案:We can plant new trees/water the flowers/cut the leaves/turn the soil over/...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劳动方式,感知种植劳动的技术进步,了解现代科技的先进,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通过文本知识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学生巩固了语言知识结构,了解了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提升了文化理解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民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递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师借助民乐的独特魅力,以音乐为媒介,熏陶学生的情感,可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促使学生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EP《英语》五(上)Unit 4 Part A Let’s talk的巩固操练环节,学生运用句型展开交流:What can you do for the party? I can do kung fu/play the piano/sing songs/...在简单的操练后,教室里响起《金蛇狂舞》的民乐合奏,欢乐的气息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不禁表现出对即将到来party的期待与激动。随后,教师请学生分享他们所听到的乐器:erhu、 pipa、 guzheng、 liuqin、 yangqin、 flute等,并邀请学生一起欣赏这些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教师为传播文化而创设的氛围情境,让学生巩固了核心句型的运用与操练,拓展了有关民族乐器的表达与应用,欣赏了美妙的民乐合奏,了解了民族乐器的种类和特点,丰富了音乐知识,更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的传承。以体验和感知为核心的实践探寻是激活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学,教师需精心设计与推进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实践中描述文化信息、阐释文化观念,深化文化理解。简笔画与英文小报等绘画实践能够有效地将学习内容具象化,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深入探寻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简笔画、图形及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让文化学习更加形象,进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PEP《英语》六(上)Unit 3 Read and write时,用英语小报的方式梳理有关the Mid-Autumn Festival的节日文化特征。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festival activities进行罗列,把短文中出现的the story of Chang’e的有关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他们结合自己对节日的文化认知与理解,在绘画作品中添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bunny、 autumn leaves、 moon-cakes、 osmanthus flower...,并为自己的英语小报配文讲解(见图6)。S1: The Mid-Autumn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lunar month. We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dinner. We often eat mooncakes and tell a story about Chang’e...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文化认知,借助图片、小报等形式将其展现,并在课堂上讲解展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布告栏中,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英语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体验认知。新课标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核心学科,围绕文本主题,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内容的融合与教学,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跨学科学习,是实现育人目标优化与课程结构转型的有效路径。在深入学习PEP《英语》六(上)Unit 3 Read and write时,教师设计多个学科跨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见图7):①学生通过聆听“The Round Moon”歌曲,跳中秋节英文儿歌的手势舞,感知中秋的节日氛围,进入学习的主题。②学生在律动后,诵读“The Round Moon”歌词,初探中秋节的文化主题。③阅读日记内容,梳理中秋节的活动:They are going to get together...了解中秋节的文化习俗。④讲述有关中秋的文化故事“Chang’e flies to the moon”,感悟中秋文化的背景意义。⑤观看make mooncakes的相关视频,学做月饼,体验中秋节的文化活动。⑥以the Mid-Autumn Festival为例,小组探究其他节日活动,用表格、PPT、思维导图和海报等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拓展、梳理与提炼。学科跨界活动,将英语学习巧妙地融入不同学科的活动之中,深度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课程的实践内涵。学生在参与跨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更在实践中深化了文化理解和认同。创新拓展活动是学生深入认知语言背后文化意义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宽思维边界,进而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运用所学语言,融入英语交流环境,进行创造性运用,进一步拓展文化实践感悟的深度。如在巩固学习PEP《英语》六(上)Unit 3 Read and write时,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完成一份Lapbook(见图8)。封面中设有主题,翻开lapbook,内页的左上角是有关the Mid-Autumn Festival的翻翻书;左下角是Riddle bag,里面是一张张有关中秋的谜语卡片;右上角是有关中秋的诗歌,可向上翻开阅读;右下角是相关的单词卡片如mooncake、 bunny、 Moon watching;中间是“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的各类信息,翻开类别,里面是相关的词汇与句型;月饼可拉开,其中的内容是有关“Chang’e flies to the moon”的故事;最后是“Phases of the Moon”,可随意转动学习。Lapbook各类元素的绘制,让学生深入思考节日的相关活动、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活动的设计与完成,学生深入剖析相关文本,深度理解节日内涵,深切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动手应用的技能,让文化实践感悟更深刻。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英语学习活动,不仅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其文化素养、深化对中华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和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热情与自信。(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英语)/许芳 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