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之后,一线教师迎来了挑战:教学由线下“面对面”转为线上“键对键”。近日,笔者观摩了许多教师的“空中课堂”——微课,感受颇深:一些课做得确实很好,可圈可点;然而,也有不少人看着自己的“作品”表示“辣眼睛”。
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一节有质量的微课呢?笔者认为应从微课概念、微课选题、微课设计、微课要求和微课误区五个方面入手。
陕西省初中物理教学名师刘玲
明确微课概念
目前,国内已有多人对微课进行定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铁生的微课定义3.0版,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它不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是信息技术同传统教学结合的产物。用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抓住选题关键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选题要具有针对性,适合于多媒体表达,避免“黑板搬家”现象。选题应围绕日常教学或学习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或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用传统方式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
(一)进行系统规划。微课的显著特点是“短小精悍”,所以制作微课前,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从知识单元、知识点到教学点,尽量做到不可再分。一些教师更关注专家提及的热门知识点,而不是从日常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内容罗列在一起,五花八门,但成系统的微课数量却极少,知识被零碎地割裂,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思考。
(二)聚焦一个“点”。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简单来说就是要抓住关键,即选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等。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微课,介绍了四种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长共计9分26秒,其中最短的一个规律讲解只用了35秒,这类微视频过于“精悍”,为了避免这种“轻描淡写”的病症,我们可以再拆分,将每个规律单列出来,扩展为1个微课,制成一系列具有连贯性知识点的系列微课。
精心设计内容
选题之后,就要思考如何呈现内容。微课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不等于课程设计的碎片化,微课系列内容具有完整性。微课的基本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一个微课的核心资源包括微视频,和与之教学主题相对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形成一个半开放的、情景化的、动态生成的虚拟在线学习与交流环境。
微视频的设计一般包括导入、阐释、小结3个环节。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相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投入度,一般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如:一节课时长3分7秒,导入50秒,显然时间分配不合理。阐释尽量做到以例释理,深入浅出,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些有别于教科书的讲解方式。小结可以让学习者再次明确和回顾所学的重难点、易错点,也可以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表格以及其他图示方式将知识整理归纳,或将所学内容编成口诀,既容易理解,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紧扣微课要求
微课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拍摄和录制,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录制音频或视频,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2swf、屏幕录像专家等。一节好的微课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保证画质清晰。文字内容、正确无误,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声音清楚,要有激情;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讲解精炼;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尽可能使文件小,易于传输)
(二)严格时间控制。中小学微课一般为5-8分钟,高校微课在15分钟左右。
(三)内容非常精炼。在五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四)信息要完整。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微课标题以知识点命名。
防止认识误区
在我国微课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种完全自发的过程,而处于本土趋势与外来影响的交汇之下。在某种程度上,微课变成了概念的融合,也因此造成大家观念上的混淆 。
(一)微型课不等于微课。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谈到微型课和微课。微课和微型课虽一字之差,但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微型课比正常课时间短、教学容量小,教学步骤全面,但是展示内容比较简洁,把教学中留白思考、学生练习的时间省掉后的一种展示课堂教学主干结构的课型。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但往往没有学生,正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课堂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被节约下来了,所以一节微型课往往时长为15—20分钟。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所以微型课往往用于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场合。而微课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曾有一节微课时长18分26秒,是课本上一节课的浓缩,这显然对微型课与微课区分不清。
(二)课例片段不等于微课。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一些教师把一节完整的课例录像切割成10分钟左右的课例片段,加上片头、片尾等就制成微课。这显然行不通,课例片段简短、微小,但不完整,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划分,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切片,通常用来教学观摩。例如,有老师制作了《电路问题》(上篇和下篇)两个微课,从选题上就可看出这只是将一段完整的讲解视频分割成两个切片而已。电路问题包括电路识别、电路连接、电路转化、电路故障等方面,每一个方面就是一个选题,微课的选题要侧重问题剖析、解决策略等。
尽管为了降低疫情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录制各种类型的教学视频,但“行”是前提,“思”是起点,“研”是关键。面对在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需要珍视并加强实践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在线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在线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在线教学。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在反思中不断优化实践,通过勤问多思,相互交流,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育品味,助力专业成长!
(来源:教师娘家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