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链接”的课程价值
1、着眼整本书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并倡导学生要进行“整本书阅读”,这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相符的。教学统编教材中的文章,既要紧扣单元主题,又要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关注整本书,触摸原著,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就承载着由选文到着眼整本书阅读的任务与价值。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单元主题为“童年往事”,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单元语文要素。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介绍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快乐生活。在作者笔下,园中的景物是色彩明艳、充满活力、独立自在的,“我”在园子中的生活更是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但走进《呼兰河传》原著,你会发现原来的欢乐只是留存在记忆中,那种令人向往的自由也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挥之不去的忧伤和无法排解的郁闷。课后链接了《呼兰河传》原文,通过研读,我们不难发现,这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选文内容完全不同。原本带给“我”快乐自由的园子萧条了,疼爱“我”的祖父去世了,字里行间透露着伤感。这一“阅读链接”意在让学生着眼整本,重新感知这篇课文,并体会快乐和悲伤交织的深刻意味,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2、着眼同类文阅读
“阅读链接”内容与课文或单元都存在着某种关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主题相同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与课后阅读链接的三首诗歌《七子之歌·澳门》《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主题相同,都表达了作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体裁相同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与阅读链接《丰碑》不但主题相同,体裁也都是记叙文。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凸显人物品质的。通过同类型文章阅读,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描写人物内心的方法。
题材相同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马克·吐温写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课后链接中朱自清的《威尼斯》和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题材相同:都是对威尼斯进行描写,都写到了“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表达方法上也有许多共通之处:都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二、“阅读链接”的教学策略
1、“链”课前,激发情感
阅读“链说”,激发兴趣
“阅读链接”放在课前,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会让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红楼春趣》前,笔者与学生谈论起放风筝的趣事,抛出阅读任务:林庚先生小时候在北平放风筝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快去读读“阅读链接”吧。在学生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看断线风筝的感受和当时北平放风筝活动的盛况后,笔者顺势布置任务:“无论什么年代,放风筝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吸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的大观园,去感受宝玉、黛玉等放风筝的乐趣吧。这两篇文章中对于放风筝有一个共同的说法,看谁最先找到。”有了前面的“趣聊风筝”和“趣读风筝”,学生再带着任务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时更易引起共鸣,让“情”自然生发。
阅读“链歌”,增强情感
在统编教材中,“诗歌”是一种特殊的链接形式。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链接了《七子之歌·澳门》《七子之歌·香港》和《和平宣言》三首诗歌。在教学时,笔者由链接中的诗歌转化为歌曲导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师:(师唱《七子之歌·澳门》)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唱的什么歌吗?
生:《七子之歌·澳门》。
师:(播放视频)是的,澳门被葡萄牙人侵占一百多年,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呈现阅读链接《七子之歌·香港》)香港也曾被英国占领,你们知道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归的吗?
生:1997年7月1日。
师:同学们,有一座园林在列强的侵占中化为灰烬,再也看不到往日的辉煌了。这座园林就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
学生怀着一颗愤慨的心学习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被列强毁灭的经过。最后链接《和平宣言》,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
2、“链”课中,提升能力
补充拓展,促进理解
统编教材中部分课文的内容与作者的写作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阅读链接”一般都会编排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作者琦君描写了儿时“摇花乐”的美好场景,这些美好回忆中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本课要突破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浓浓乡情”和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在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时,笔者是这样推进教学的:先抛出问题,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比,哪个更香?学生自由谈看法。然后补充阅读琦君写的《春酒》《水是故乡甜》两篇文章,学生不难发现,在作者心中,美国的葡萄酒不及家乡的春酒,旅途中的矿泉水也比不上家乡的水。适时追问:“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出示阅读链接《留予他年说梦痕》,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更喜欢家乡的事物,也就更加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了。
基于同一主题“思乡”,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避免了教师机械讲解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促进了学生对本课人文主题的理解。教学链接的适时介入,也让学生对“借物抒情”这一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
互文比较,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链接”与课文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习得方法。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学完第2至4自然段时,可以链接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深入体会威尼斯水城的魅力、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完第5至6自然段后,可链接阅读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领略威尼斯夜晚的独特风光。接着引发学生思考:三位作家都写到了威尼斯美丽的风光和威尼斯的小艇,在表达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完成表格后交流。
表1 对比阅读表格
《威尼斯的小艇》 | 《威尼斯》 | 《威尼斯之夜》 | |
旅游途经地 |
|
|
|
动、静态描写 |
|
|
|
作者的感受 |
|
|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写作要领,如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注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注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打基础。
3、“链”课后,促进发展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阅读理解、习得方法的文字凭借,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学中要巧用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阅读方法,由一篇文章带动一类文章,进而实现由“一篇”到“一类”,再到“一本”的阅读拓展。
学练结合,提升思维
有的阅读链接倡导学生把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文本阅读中,以促进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三首古诗和三篇体现革命传统文化的课文。《军神》一课“阅读链接”安排了《丰碑》一文,该文讲述了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冻死在风雪中的内容。结合该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抓住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走进“军神”的内心世界,体会“军神”钢铁般的顽强意志;聚焦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军神”令人震撼的坚毅品质;将《军神》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丰碑》一文阅读中,完成学习单。
表2 对比阅读学习单
内容 | 《军神》 | 《丰碑》 |
|
人物 |
|
| 相同之处: |
事件 |
|
| |
写作方法 |
|
| |
课题含义 |
|
| 不同之处: |
其他 |
|
| |
我的阅读收获: |
|
|
在课文阅读中学习方法,在“阅读链接”中迁移运用,通过不断比较,发现不同文本间的相似之处,观照语文要素,实现学用结合,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架设桥梁,阅读整本
“阅读链接”是一座阅读桥梁。在教学中适时运用“阅读链接”,就能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整本书阅读的桥梁,进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旨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从而对阅读古典名著产生兴趣。《草船借箭》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借箭的故事。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的是《三国演义》原著第四十六回的部分段落,对应课文的第8、第9自然段。原著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言,不似文言文那般深奥,也不似现代文那般易于理解。因此,“阅读链接”的编排旨在教给学生阅读原著的方法,降低阅读原著的难度。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出示“阅读链接”《三国演义》原著第四十六回节选,让学生读一读并找到原著选段中对应的课文段落,比一比古今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说一说读后的感受,总结、提炼阅读原著的方法。再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在班级内设“三国讲堂”,开展讲故事及课本剧表演比赛,实现学生由一课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总之,“阅读链接”作为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对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掘“阅读链接”的价值,通过互文比较、学练结合等方式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情.巧借资料链接 助力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10-12.
[2]廖雪琴.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7,(21):132.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张兰琴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崇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