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跑线”的焦虑
昨日,接到一位知名小学校长朋友的电话,希望本君能抽时间去他们学校给家长做一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
听完这个要求,本君心生不解,因为此校长朋友本来就是名校长,工作水平和能力一直受到各方面认可和肯定,在学校管理方面经验十分丰富。
以本君对其在学校办学成绩来看,此友其实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家庭教育专家,在家校共育促进孩子成长方面,已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
因此,要说对家长做报告、开讲座,根本用不着别人再费口舌讲什么。
因此,本君便随口而出:“你就是家庭教育的专家,自己讲讲不就得了吗?怎么还用我去讲呢?”
听闻此言,该校长朋友很无奈又很痛苦的对本君大倒苦水:
“王老师你说的没错,咱们都是搞教育的,对在孩子接受教育成长过程中,需要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看得都很清楚,但是,家长不听我的呀,总认为我是校长,我说什么家长都认为我是为了袒护学校,所以还是请你来讲吧!”
本君又问:“那家长主要是想让学校怎么样呢?”
此君不假思索的说:“分数嘛!就是要求学校和老师所做的一切,都要保证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除此之外,其他道理都不愿意听,而且表现的十分焦虑。你的公众号“越群说教育”常发这方面的文章,感觉说服力一定很强,你给他们讲,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哦,原来如此”,本君脑海里立即冒出了近几年社会上那句忽悠家长的话——“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校长君所说的情况不正是这个现象的典型写照吗?”
只赢“起跑线”的危害
客观的说,此等现象放在当今中国社会大环境和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下检视,特别是受长期以来教育“唯分数论”传统的影响,几乎一直贯穿在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受教育的过程,不管在任何时候,似乎考试分数都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于是,不管家长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自己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上,表现出对考试分数的极端重视。
如此一来,导致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学生应付各种考试。
但另一方面,从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人才发展趋势来说,我们又不得不说,家长们的这种只要分数,只要在所谓“起跑线”上赢,而不管终点上输的想法和做法,不管是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还是对孩子人生成长来说,不仅非常片面,而且十分有害。
因为如果家长一味的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如果学校也顺从家长的意愿,那么就会带来诸多导致孩子走向毁灭的的错误教育行为。
试想,如果将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变成只注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技巧的训练,只让学生具备应付考试的能力,而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家长即使能把孩子送进了大学,那也只能是具备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的所谓“三好学生”,而达不到发达国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的“三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家长,都是以所谓的“三好”作为衡量孩子有无出息的唯一标准,而全然不在乎未来孩子是否具有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否具备雄辩才略等事关孩子终身发展并最终能赢在人生终点的问题。
再试想,如果将孩子接受丰富教育的过程,变成只是单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势必导致孩子为了考试而陷入无尽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疲劳而高度恐惧与紧张的状态之中,那么孩子除了知识学习之外,对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会进行过多关注与重视。
久而久之,一方面会使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导致家长为了面子而让孩子考入理想的大学之门,但却可能带来体质健康的终身不济,甚至出现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发生;另一方面,还使孩子失去健全的人格情感和快乐幸福的童年与童心生活,导致情感缺失。孩子一旦情感缺失,家长数十年含辛茹苦换来的恐怕只会是并不领情的白眼狼,而不是懂得对父母感恩戴德的孝顺子女。
进一步说,如果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考试分数,从儿童心智发育来说,实质上也是在扼杀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与自古以来人们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正确成才观背道而驰,如此情况下即使考试分时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堪为大用的栋梁之才。
恰好,本君刚刚读到一篇来自“今日头条”的“教育反思”的文章——中央教科院深度调查:30年3000多高考状元,无一成为“行业领袖”——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一铁的事实摆在面前,即使孩子成了高考状元,父母和孩子虽可风光一时,也未必能成为风光一生的人。
赢在“终点”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明确要求,学校和老师必须使受教育者(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为了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的孩子,必须免试就近入学,各种教育改革和治理也不断的朝着这个理想的方向努力奋斗。
因此,本君以为,家长千万别一时糊涂,只让孩子赢在考试分数好的起点,却最终把孩子害得输在人生赢的终点。
据此,本君以为,家长千万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一是作为幼儿或小学生家长,在孩子成长大是大非面前上,一定要首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摆在第一位,要知道,确保孩子心康体健比什么都重要;
二是要注重孩子在语言与表达方面的发展,多注意对孩子进行阅读习惯、表达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多给孩子在家里营造“共读家庭”或“书香家庭”氛围;
三是要多让孩子参与各类科学、自然活动等实践体验,培养孩子的发现意识、观察意识和兴趣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是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多让孩子体验社会、体验生活,树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意识,为孩子将来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建设社会、赢得社会尊重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尽量让孩子参与、体验、学习一些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活动,让孩子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及对艺术美与创造素养的积累。
当然,对每个孩子来说,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孩子成长进行正常的教育与引导。但无论怎样,家长都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以自己的盲目、盲从,来裹挟学校只把孩子考试分数一件事情做好。
(来源:越群说教育原创)
(王越群,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