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单元整体,发掘育人元素
本次教学内容为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板块,主题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范畴,涉及“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孝亲敬长”“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劳动习惯与技能,热爱劳动”以及“家庭与家庭生活”等子主题内容。
本单元语法板块是两个图表,分别归纳呈现了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及肯定句的使用规则,本板块最后一部分呈现了部分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及变化规律。本板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区分其与一般现在时用法的不同,在真实语境中准确使用不同时态进行表达。显而易见,本单元语法板块的育人价值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教师应该充分解读教材,从单元整体的站位立意,根据单元内容,挖掘育人元素,在本板块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可依托的文本,创设贴合的主题语境,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育人目标(卜皎,2020)。
充分研读教材后,教师发现这一单元的板块内容紧紧围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话题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帮助家人承担家务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其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教学语法板块时,从主题的角度来看,七位教师都以“help”一词为抓手设置教学主线,可将其划分为“help at home、 help at school、 help in the society、 help 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部分。结合现在进行时使用场景的独特性,四位教师提到“moment”一词,以记录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瞬间为线索创设情境,使语法教学更加具象化。
二、趣味引生入“境”,感知语法之“形”
语法板块本身枯燥无味,对小学生而言难以接受,还有学生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课堂的开端采用丰富有趣的方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设计与主题相关的趣味性内容,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语境,为后续育人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习方法已经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体验”学习不仅要学生学会用脑思考,还要会用耳去听、用眼去看……全身心的投入能够让他们快速进入情境,更加深刻地感知语法的“形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手脑”共用的游戏活动,或节奏感较强的chant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来促进语法感知。
例如“What be sb. doing? Sb. be doing sth.”为本板块重点句型,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感知此句型结构。但这样的问题一般用于询问正在发生的瞬间。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一位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的实时拍照功能设计了一个名为“Freezing”的游戏。具体环节如下:1.学生根据教师指令做动作。2.当听到“Freeze”时定格动作,教师使用拍照功能连接到大屏幕,并提问“What is he/she doing?”,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He/She is...”回答。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反复感知现在进行时的句型结构和适用场景,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此外,笔者发现,七位教师中有五位在导入时使用了节奏感较强的chant。那么如何创造出与主题语境相关联的chant呢?大部分教师选用课本中曾出现过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联想回忆图片中人物所做的事情,体现“大单元”教学理念。接着,教师用目标句式对图片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根据chant节奏回答图片中的内容。教师在必要时给予语法结构的提示帮助。以下是一位教师设计的chant(见图1)。
这类chant紧扣本板块的语法重点,内容朗朗上口,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语境,熟悉该时态的“形”,为后面语法的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三、创设育人情境,感悟语法之“意”
在语言输入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含有大量目标语法结构的真实的语言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及其所使用的交际语境,理解其意义和功能(程晓堂,2013)。因此,在单元语法板块教学时,虽然该板块本身没有语境,但教师可以创设育人情境或利用教材原有情境,让学生发现目标语法,归纳其规律。
1.复现教材文本情境,归纳语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重视在语境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观察和归纳所学语法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使用规则和语用功能。译林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重点板块为Story time,该板块内容丰富,呈现单元主题的同时,也会呈现目标语法知识。由于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新事物阶段不能对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应紧扣教材,以Story time板块的文本情境作为切入口,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并使问题具有递进性,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其进行自主探究(徐佳丽,2023)。在笔者听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通过“提问—获取—思考”的方式(即提问Mike一家正在做的事情,从文中获取相关信息,思考这些信息的共同之处),让学生归纳现在进行时特殊疑问句功能、结构和意义,即“2W1H”问题(见图2)。
以其中一位教师为例。教师将本课的话题定位为A good helper,以此为主线创设主题语境,并将本课教学内容划分为A good helper at home、 A good helper at school、 Good helpers in the society三部分。本文所提为A good helper at home部分。首先,通过Ask and answer活动检测学生对Story time部分人物所做事情的掌握情况,问题如下:What is Mike’s mother doing? What is Helen doing? What is Mike doing? What are Tim and Jim doing? What is Ben doing?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填空: What a __________ moment!学生的回答有busy、 happy、 helpful、 warm。利用情境,学生感悟出做家务虽不易但快乐,能成为一位好帮手虽然累但幸福。接着,通过Read and find活动回答三个问题:这些句子有几个组成部分?你能找出这些句子的相同部分吗?你能找出这些句子的不同部分吗?通过回答这三个铺垫性问题,学生自行总结出问句的结构。答句教学过程类似。这一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深入体会语法意义,从情境中认识并理解语法规则,在情境中慢慢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感,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2.再构文本,体会语法
本单元将“人与社会”作为主题语境,学生需要通过描述正在进行的家务活动来培养社会服务意识。为持续推进语法教学,教师在本课的主要学习活动中采用文本再构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现在进行时标志词的用法。如在判断现在进行时态时,教师们常常会带领学生通过识别look、 listen等标志词来判断时态,但学生在单一个句子中很难理解标志词带来的意义,只能机械记忆。如果将这些标志词置于完整语境时,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如图4所示,教师对原文进行再构。在此过程中,教师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在进行时标志词的意义。通过这个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语法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感知现在进行时及标志词的意义,还能在主题语境的支持下,提升综合语用能力和文本创新能力。
四、融合育人资源,运用语法之“核”
语法的核心即语法“三要素”在于其形式、意义、功能。教师需要结合主题语境,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形式,理解其意义,引导和促进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迁移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1.融绘本
在主题语境的创设方面,教师一般只选用教材文本,不使用其他学习资源。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导致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只会套用教材中的语法案例,稍遇变化便难以应对。因此,当学生初步掌握语法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主题语境,引入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庄炜,2022)。合适的绘本内容与本单元的主题语境贴合,能够升华本单元的主题。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构建精神,培养多元智能,体验人物情感,促进学生深入地感知文本,建构文化品格(顾洁,2017)。
如一位教师的育人主线设置为: Family house-work, we help!Our own housework, we do!Different housework, we try!在第二部分处理时,利用David和弟弟帮助爸爸做家务的情境进行动词形式填空,考查了现在进行时肯定句和特殊疑问句的用法,让学生在整体语境中感受现在进行时标志词的意义,通过理解核心语法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语法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会背规则、会做习题,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语境和语篇的支持下学会深度学习,深入思考。从David的弟弟总是把房间搞得一团糟,到两人一起做家务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并得到爸爸的夸奖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符合劳动教育理念。
2.融学科
学科融合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增强学生跨学科思考能力。通过深入学习,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本单元的话题为“帮助”,在语文课本中,学生学习过多篇关于互助的诗歌和小故事。因此,教师在语法运用环节设计了“help in poems”的活动。首先,让学生欣赏有关“帮助”主题的诗歌,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等,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感受诗歌之美;接着,选取一些学生学过的有关“帮助”主题的古诗,要求其将中文诗句补充完整。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中见到自己熟悉的古诗感到十分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创新活动做了铺垫。最后,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诗歌部分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以其一举例:
这一迁移创新类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拥有一定的语文功底,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运用语法知识完成英文填空,通过双语转换展现中华文字之美。如图6所示,语法的形式填写需要学生通过课堂的前半部分学习来运用,通过学生观察图片来获取意义,而学生通过阅读古诗原文,感悟其中的“正在进行”,更加深切体会到现在进行时的功能。在跨学科融合之下,语法之“核”得以彰显。
语法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学好一门语言的纽带。机械地操练和“灌输式”讲解只会让学生一知半解。只有通过合理的方法,不断渗透德育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语法之“形”“意”,并运用语法之“核”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英语)/练腾珑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