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6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应当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往往具有长程性、交互性、综合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教育应当形成“教育系统力”,即各种教育之力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新时期提出的“五育并举”是政策导向,也是教育目标,要通过融合“五育”的思维方式与具体实践来实现。“五育融合”有利于提升“五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五育”在新时期背景下都需要重新建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体育是“五育”之一。在新时期、新要求的背景下,为助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融合,落实“五育并举”,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梳理出以下策略。

一、抓准德育契机,提升体育课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体育品德、健康行为与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该标准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指导,还要强化体育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公正诚信的体育道德,文明团结的体育品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品格的塑造与体育精神的培养,抓准德育契机,提升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一)第四章第五节“攀登、爬越、平衡与游戏”单元共4课时,分别为直线及体操凳上的各种平衡练习、迎面过“独木桥”、模仿各种动物爬行与游戏、攀爬肋木。在执教“过‘独木桥’”课程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比赛、游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促进学生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的发展,同时增强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及关爱他人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以情境贯穿始终,以厦门蓝天救援队参与抢险救援活动为背景,以救援队员锻炼本领、参与救援并顺利完成任务为情境主线,以简洁、亲切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各种场面,从走“羊肠小道”到过“独木桥”,从以各种方式通过“独木桥”到挑战“铁索桥”,再到抢占“救援艇”。整节课课堂氛围轻松,师生互动情况良好,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练习方法,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重视生成,放大资源

德育的契机是贯穿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应重视在体育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小组竞赛或趣味游戏等体育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因求胜心切而产生冲突。在冲突发生后,教师不能简单地处理产生冲突的学生,而应抓住德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中相互协作、相互依靠的团队精神,是极限运动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是在困难前敢于面对、积极克服的拼搏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一次次挑战中感受体育精神的内涵。

(三)积极反思,再次重建

教师只上好一节课不难,难在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只有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节课,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在一节体育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整节课进行反思:教学设计上还有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课堂中还有哪些生成资源可以挖掘?如何更加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挑战?……教师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重建,如此循环,可以促进德育与体育相互融合,进而打磨出更具育人价值的常态课。

二、结合问题探究,体育课堂融合智育

斯宾塞认为身体是心智的基础。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跨学科专家约翰·瑞迪认为:运动能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增进学习力。可见体育能有效促进智育。智育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但又不限于传授知识。它包括: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五育融合的课堂中,体育与智育是融合生成、相互滋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通过智育引导学生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科学开展锻炼,增强体质。

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擎,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执教三年级“发展快速跑能力的游戏”一课时,以增强学生快速跑能力的游戏为切入点,设计了四个游戏活动:跳台阶、障碍跑、过软梯、拖轮胎跑。在上课前做简单交代后,组织组长带领学生到指定位置进行分组循环练习,引导学生观看展板上的内容,学习练习的方法、要求,边练习边思考。展板上有设置好的提问,例如:将轮胎快速拖动的秘诀是什么?A.放松自然跑;B.用力蹬地迈大步子跑;C.小步快速跑。学生不必马上作答,可以在不断的身体练习中得到体会,然后用磁性棋子贴在相应选项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练习过程中可以更改答案。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思考—实践”的循环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及对体育的兴趣。

三、利用技术革新,保障“育体”实效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对环境的设计与利用较少,拘泥于“师”“生”“器”“场”间的现场互动与生成,难有突破课堂时空的意识。“五育并举”下的体育课堂应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大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课堂进行革新。大数据下的体育课堂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和体育相结合的新型智慧课堂,教师要将先进的网络教学模式融传统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不受空间与时间的约束,并依托监测设备量化学生个体的锻炼强度。

除了过程中的运动监测,信息技术还可以用于课堂实施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智控屏等电子设备,将提前录好的动作讲解视频发送给学生,以自学资源包代替传统的教师示范,帮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更直观地了解动作技术要领。在执教急行跳远一课时通过视频演示,将示范动作定格,清晰地展示了急行跳远的起跳技术,这在传统的讲解示范中是很难实现的。同时,在教学中还可尝试录制视频直观展示游戏或比赛规则,以及器材摆放和队伍调动的具体要求,节省了讲解的时间。以发展篮球运球能力的游戏一课中的“运球找家”环节为例,在课堂上通过课件视频演示游戏队形及方法,一目了然,使学生得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练习强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通过希沃软件,随程抓拍学生的活动表现,挖掘现场资源,通过投屏展示,方便学生直接观察、及时评价,让课堂更生动、更灵活。

四、挖掘体育之美,实现以美育体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美育和体育区分开来,忽略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传统的理念中,体育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手段,而美育则与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有关。实际上,美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体育也有其美育价值、美育使命。健康是人活着的根本,美学应包括身体之美。感受、欣赏并创造“身体之美”是在体育教学中实行美育的重点,其主要包括对个体的形态美的塑造,及促进个体对运动美的鉴赏、感受与积极创造。

教师要对体育教材进行解析,挖掘体育之美。长期以来,一线体育教师对教材的解析主要停留在运动技术结构分析、教学重难点把控方面,其实体育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育契机,教师要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美”。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时,可以引导场边观看的学生关注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的姿势、速度、爆发力、协调性,关注战术执行的流畅性、协同性,关注整场比赛中运动员的拼搏意志与智慧闪光点等。各项运动中都有值得探究的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挖掘。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美”。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在明确体育与美育的目标下考虑环节设计的流畅性,让教学内容整体化,使教学过程形成难易适中、繁简相应、技术练习和小组竞赛交叠的有序节奏,展现美的形式、充满美的意趣,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感受到身体美、运动美与精神美,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立足身体实践,拓展体育时空

教育家小原国芳明确提出,人的生命活动的“手段价值”主要体现在勤劳致富和健康发展两个层面。劳育和体育都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开展的教育,适量、合理的劳动能让学生体会身体肌肉和骨骼的变化,感受到身体实践带来的愉悦。

一方面,“体劳融合”要整合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要增加能帮助学生更好生活、体现生活化的内容,在劳动目标中要增加能促进学生健康、体现健康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体劳融合”需要整合内容。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教师要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对身体的需求,增强学生体能;在设计体力劳动时,教师要适当调节平衡,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身体行为,避免运动损伤。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应的身体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习正确用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合理地进行劳动。此外,劳动的过程也是身体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身体部位的锻炼,或者在劳动后专门进行相关的拉伸放松,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理念。

结语

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提出:所谓“五育融合”,并非单纯地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叠加,而是在实际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各育形成一个整合生成体。“五育并举”不仅是政策导向,也是思维变革。体育教师既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五育”教学意识,又要融合各项育人资源形成新的“五育”教学方式,在实践与思辨的循环中不断探索。只有如此,学校才能真正变革育人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体育视野》/叶志毅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