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对转变教学方式的价值探寻与实施路径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是教学表达的主要载体与形式。教学语言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领域,课堂教学方式是否有根本改变,教学语言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般来说,教学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科学、得体、有效,但教学语言有着明显的学科特征,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表达更为丰富多彩、个性与特色更加鲜明。同样一节语文课,即使是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呈现,教学效果也会存在差异。从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可以发现,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结构的组织和教学语言的使用。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妨称为语言的艺术。优秀教师的与众不同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语言水平,优质的教学语言能更好地呈现教学方式,也能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反映良好的教学关系,体现活跃的思维品质,产生突出的教学效果。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是透视教学方式的一个窗口,也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角度,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得力抓手。

一、教学语言的价值体现

课堂,是教学语言的主要现场,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都离不开教学语言。因此,教学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一)教学语言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身份认知

师生在课堂中演绎着教与学的故事,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不同,教学语言就会显现差异。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更显个性,语文教师的个体色彩更加浓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语言。课堂是师生关系表现的主阵地,教学语言是师生关系表达的主旋律。教师和学生能否体悟到自己的主导或主体地位,教学语言可给予足够的支撑和说明。

(二)教学语言是教学方式的主要载体与显现

教学方式是一个内容与形式兼容的概念,教学语言是教学方式的基本要素和外在表现。不同的教学方式又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不同的教学方式又需要依靠相应的教学语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相对陈旧的语言表达,新课程主张的新型教学方式,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语言呼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倡导学习任务群设置,倡导大单元教学和学科实践,就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创新性教学语言。

(三)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

我们曾致力于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也涌现了一批课堂教学模式与范式,这些课堂的教学语言自成体系,都有自己模式的标识性特点。教学语言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叙述,也包括关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时也涵盖了课堂教学管理、组织与评价的全部要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全要素。2022年版课标倡导“教—学—评”一致性,提倡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就会产生新的教学形态与样态,进而也会有相应的教学语言标志。

二、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

我们对于语文教学语言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教学改革的步骤加快,要把教学语言作为转变教学方式的突破口,就需要发现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语言出现的理念性问题

教学语言能够体现教学理念,落后的理念总是伴随着落后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强势,面对一些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是不能得体地建构、正确地展开教学语言,导致教学节奏缺少张弛度,过程缺少思维力,结果缺少有效性。表面上看是教学功力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表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和感悟时,只有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才会给予肯定,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评价时总会说诸如“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或者“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课后要好好去思考”等话,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地位和支配权利。

(二)教学语言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语言首先是一种技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更是教学实施中具有很高个性能力的水平展现。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语言单一或者是语言失体,都属于教学语言的技术问题。教学语言简单,过程展开就显呆板;教学语言不准确,教学内容就失之偏颇;教学语言空泛,思维培养就落不到实处。教学中常见的一些习惯性问答,如遇到写景抒情的文章总会问道“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这种缺少个性的问题,使得教学语言流于形式、落入俗套,教学过程缺乏生动与灵动,课堂也就失去应有的理解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语言出现的程式化问题

程式化问题就是教学语言的某种格式与定势。课堂是要有基本的常态和一定的流程,但不能固化,不必拘泥,不该进入方法论的误区。很多教师喜欢用分层阅读法,把课堂分为读通、读懂、读理、读美几个阶段,并用相对固定的教学语言来提出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对于课堂的流程了如指掌,学习材料的个性化魅力得不到彰显,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大大减弱。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上表现得固化,动辄就叫朗读最好的学生起来诵读,请语文课代表起来回答,让学生说出文章中自己最感动的一句话,忽略了全体与全貌,教学语言失去了个性特色、思维价值和创新追求。

三、教学语言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教学语言的功能是多样的。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以及教学语言的价值功能与特点视角来看,实现教学语言对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以问答类教学语言促进指向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转变

提问是最日常的教学语言,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集中体现。问答是充分展示思维、培育思维的关键环节。温儒敏教授曾说,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要以语文独有的方式(熏陶、感悟、积累等),去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提问语言如果没有思维含量,就达不到启发学习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富有思维含量的提问语言应该达到以下几条要求:

一是体现个性化,即问题设计应结合作者、联系文本,体现具体指向和文本特征。《静夜思》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语言从“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转变为“李白为什么看见月亮就会思念家乡”,就可以把景物特征与生活文化背景、情感表达载体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既体现个性,又具探究价值和文化意蕴。

二是引发探究欲。要想启发深度思维,教学语言就应当能激发探究兴趣,深悟文本立意。教学《月光曲》一课,在探究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的原因、感受盲姑娘形象环节,可以用这样的提问语言来引发深度探究:1801年,贝多芬早已声名赫赫,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是一个贫寒交迫的盲人,是什么打动了大音乐家,让他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呢?读读课文,结合相关句子来分析原因。

三是增强互动性。问答即是教学互动,教师要善于用教学语言进行情境式提问,在语用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如教学《雾在哪里》,引导探究关于雾的科学知识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提问:被雾藏起来的事物可着急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显露自己呢?你能来安慰一下它们吗?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和补充的科学知识说一段安慰的话,既表达了对文本内容与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更是在深入互动中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以结构性教学语言促使教学方式的融会贯通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语言既有内容连接的功能,也有组织管理作用。而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教学方式很难截然分开,新型教学方式倡导的大单元、大概念和任务群学习更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学习形式。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基本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课前部分基本上属于导入阶段,还有的教师喜欢有课前铺垫阶段,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老师们善于设计前置性的教学语言,一般是进行创设情境,或者进行教学预热。课前,让学生讲故事,背诗词,展示学生的习作等,这几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学科特点,也有人叫这种课前活动为“课帽”。这种导入活动,教师的教学组织要顺势而为,教学语言要体现学习的主体与主流,要与教学的基调相似,与教学的内容要相近。比如,我们如果在讲《古诗词三首》中赞美秋天的作品,而在教学铺垫时,却讲肃杀凄凉的故事,这个“帽子”就有点情调不一,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主体,阻遏课堂教学的情感。因此,铺垫与导入的内容应该符合课堂教学整体内容要求,便于实施本节课的教学主干内容。

进入到主体教学内容阶段,教学语言就是教学结构的呈现方式,贯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细节中。比如前面所说的有的教师把阅读课分为几个层次或者阶段,看起来教学语言的要求清晰明确,逻辑感也十足,但是阅读一般不是这样条分缕析的,或者不是所谓的分阶段认知。学生一开始读文章的时候可能看到的就是文本的审美情感,就是美好的心灵体验,而这个时候很可能还真的没有所谓的读通读懂文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就需要调整教学结构,教学语言的表述就要重新组合。教师要把握教学现场的生成,寻找能够改变教学结构的创新性教学语言,从而更加有效地展示、推进、提升教学进程。

教师在教学的结尾阶段,还经常使用一些“课尾”,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力争使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余音绕梁的回响。阅读课中还要结合文本的学习,进行相关的写作迁移,实现读写结合。如果使用这种教学结构,教师就要明确提出写作的实践性、思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做到前后关联,浑然一体,避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三)以延伸性教学语言促成新型学习方式的落实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语言就是关于文本教学的语言,而2022年版课标理念要求教学要有拓展性,要有多元性,因此就会产生延伸教学内容,也就会有延伸性教学语言。延伸性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新型态,是新教学方式的实施。延伸性教学内容不仅是形式的丰富,更是拓展与发展。教学语言要围绕教学主要内容展开,要带领学生从文本出发,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2022年版课标要求拓展性学习,主要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教学语言需要延伸,要有多种触角,并且跨度更大,连接更广。

延伸性教学语言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外延与外显,能使教学具有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视野。开展跨学科学习,实施拓展性活动性的学习任务,落实整本书阅读以及群文阅读等,都需要新型的教学方式。没有教学语言的改变,很难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怎样拓展,不是要学生作一番学习励志的表态,诸如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等。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寻找类似的教育故事,同学们会例举“凿壁偷光”“孟母三迁”“悬梁刺股”等故事,这三个故事哪一则和课文更为相近呢,显然是凿壁偷光,可是为什么凿壁偷光不选入教材呢?同学们可能就会联系到故事的主人公匡衡,这个人物不是一个积极的角色,或者会联系到故事中“凿”和“偷”的用词等因素,不一定要有准确的答案,就是要有一种课外联想与想象。这里的延伸与比较就涉及到了文化观念、历史常识、思想品格等,开展主题性延伸,比较性拓展,让学生更为开阔地理解教材文本的意涵,更为有效地把握教育故事的真谛与价值。

(四)以评价性教学语言提升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评价性教学语言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一致性上。以前的教学语言,没有过多地关注到评价的内容,或者说有了评价也是简单的结论性语言,教学与评价分裂,评价与教学断链。而“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评价和教与学三位一体,互相伴随,无间融合。评价不仅整合在教学之中,更是教学的延伸,是新教学的发轫,充分体现评价特有的教学意义。评价本来就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评价就是教学的拓展。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语言和评价的语言相互兼容,才能真正改变课堂面貌,促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

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如何体现,教学语言怎样改变,需要依据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来落实。其实,教学过程就是评价过程,教学评不是三条线,而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整体。而教学语言就是促使教学评一体的粘合剂,是教学评一体的组成部分。优秀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观照课堂,审视自我,把握教学契机,第一时间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节奏。特别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即时进行效果判断,并且运用一些评价工具比如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等,对教学进行真实的测量。

(五)以伏笔式教学语言促生教学方式达到艺术化境界

文章和文学作品本身都是语言艺术,其中的思想感情都是艺术化的表达。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文本里的情思都是藏起来的,藏在词语里,藏在景物的形象里,藏在篇章的构思里。既然文本情感藏而不露,教学也应该善于含蓄,擅长伏笔。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语言显得有些直白,偏重于追求问题与答案的快速对接,总想一下子立竿见影,水落石出,揭示答案。学生缺少学习的过程性实践与体验,理解就浅表简单,教学也就缺少了艺术的魅力。

教学中,一是要合理设计问题与答案的距离,问题与答案的距离太近,缺少学习的动力与魅力,太远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期待。从时间上、思考空间上和思维距离上设计好学习发展区甚为重要,也就是说伏笔要“伏”得恰到好处。二是要减少预设,注重生成,生成就会自然产生教学伏笔,就会意外出现教学契机,收获喜出望外的教学情境。有位名师上《哪吒闹海》,提出让学生转述故事的要求,同学们先以作者口吻进行转述,教师接着请学生以学习者的角度转述,以哪吒和龙王的角度来讲,可谓步步伏笔,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了兴趣盎然的个性化理解。

伏笔性教学语言,要从正面设伏,这就需要教学语言有技术性和艺术性,需要积极正向的语言风格与特色。减少所谓的有意错误或者试错教学,有的教学故意设置一个误区让学生辨识,这种教学情境与方式,都不是伏笔式教学语言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是一种注重感性、注重体验、注重应用的教学,提倡正面的语言引导,进行正迁移的思维导向,开展对文本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是伏笔式教学语言的真正追求。

教学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创新的,要使教学方式科学而高效,不断探索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是必然和自然之路。

参考文献:

1]贺海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李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3]薛法根.“藏”起来的情思——统编本四年级下册散文单元教学要义.[J]小学语文教学,2020(01-02)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陆早才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