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编·演·辨: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英语 Story time教学策略探析

一、“读·编·演·辨”概念和内涵

“读·编·演·辨”具体指:读是读图片、读文本、读角色,以“三读”激学导思;编是仿编、续编、创编,以“三编”拓学创思;演是个人演、小组演、班级演,以“三演”展学辨思;辨是辨识、辨析、辨思,以“三辨”促学提思。通过多方位读、多层次编、多形式演、多维度辨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推动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地生根。

二、“读·编·演·辨”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全方位读,激学导思

Story time中包含丰富的图片、文本、角色。“读”是学习的起点,包括读图片、读文本、读角色三个层面。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图片,获取直观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旨;解读角色特点,体会角色情感,增强情感共鸣。“三读”主要是设计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属于低阶思维水平,通过“三读”,达到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for skill的目的,培养学生获取、概括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读图片,激发思维,激活语言学习

Maria Nikolayev认为“图片”是儿童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接触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工具。Story time中图片有时比文字更有吸引力。学生通过粗读图片感知大意,细读挖掘信息,品读预测内容,通过对故事图片的观察、预测、预想、排序、提问等激活语言,点燃思维火花,为语言学习注入活力。

【课例描述1】 

PEP《英语》四(上)Unit 4 Story time

在“找眼镜”的故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基本信息,感知故事大意:熊爷爷和熊伯伯在家中寻找眼镜。接着学生观察图片的细节,充分挖掘信息,应用问题链进阶谈论眼镜的细节信息: How many glasses? Where are the glasses? Whose glasses are they?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读图片(图1),触发旧知,激活语言。最后聚焦到熊爷爷和熊伯伯都dizzy的这张图片(图2),提出问题“What happened? Why are they dizzy?”启发学生品读图片,产生疑惑,通过猜测、联想等方式,激发思维,预测和寻找“dizzy”背后的原因,揭开图片的隐性语言。

通过粗读图片感知大意、细读图片激活语言、品读图片激发思维,层层深入的读图过程,学生不仅能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还能激活语言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意义做好铺垫。

2.读文本,激活思维,内化语言学习

读图片能引发学生的猜想,但真正深入理解故事还需依靠细读文本(程晓堂,2022)。Story time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拓展,句型重复且富有变化,为学生理解、记忆文本,内化语言提供了极佳的素材。

细读文本是理解故事的关键。通过通读、精读、省读文本,学生从了解故事梗概到掌握重难点句型,再到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层层递进,经历感知、内化、输出语言的学习过程,激活思维,深化理解,内化语言知识。

【课例描述2】      

PEP《英语》六(上)Unit 5 Story time

在Zip想要做不同工作的故事中,学生快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梗概,激活已有知识储备;在精读中,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be? Zip wants to be a lion tamer, but...”,加深了其对五个职业的理解。根据“SWBST”模式(图3),学生通过复述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联想新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经过审读文本,思考后内化语言输出“Then finally, she decides to be a...”(图4)。

读文本阶段是验证学生预测正确与否的过程,是完整分析和学习、内化故事的过程,通读文本了解梗概,精读文本加深理解,略读文本内化语言,学生捕捉文本信息,进一步分析与理解信息,实现对数据的加工与处理,完成表达。

3.读角色,推进思维,体验语言情趣

课标在“思维品质”学段目标(二级)“观察与辨析”中要求:能比较语篇中的人物、行为、事物或观点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读角色中,通过梳理角色线索,提炼角色特质,体验角色情感、演绎角色表现,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脉络与深层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与故事的内涵。

【课例描述3】 

PEP《英语》五(上)Unit 4 Story time

《蛇和老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蛇想吃老鼠,老鼠施展才艺机智逃脱。先要观察和辨析蛇和老鼠这两个角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心理变化怎样,提炼出它们鲜明的特征,蛇是饥饿的,急于想吃掉老鼠,老鼠是惊慌的,想方设法要逃脱(图5)。通过提炼故事角色,对比角色特征,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角色的特征,体验并演绎角色,推进思维流动。

读角色是学生了解角色,体验角色、演绎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体验语言,锻炼思维和表达情感的过程。学生在梳理、体验、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了解各个角色的不同特点、心理状态,推进思维流动,更好地体验语言学习的趣味。

(二)多层次编,拓学创思

课标在“思维品质”学段目标(二级)“批判与创新”中要求:能对语篇内容进行简单的续编或改编等。“编”是学习的拓展,包括仿编、续编、创编三个层次。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仿编学习语言创作;通过续编发挥想象力,延续故事情节;通过创编展现个性,创新故事。“三编”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培养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仿编,发展逻辑性思维

仿编故事是锻炼逻辑思维的有效方式。仿编的内容可以是句式、语段或语篇。对于语言结构重复多的故事,可依样画瓢,模仿句式仿编;对较难故事,通过脉络式问题,进行语段仿编;对复杂故事,可对故事进行重构,完成新故事创作,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课例描述4】

PEP《英语》五(下)Unit 4 Story time

不善歌唱的Zoom参加唱歌考试,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教师设计了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厘清故事时间脉络,渐进理解“Practice makes perfect”蕴含的道理。后续仿编故事中,学生将生活中的练习骑车、家务劳动、学习努力等进行迁移,循序渐进地将思维引向纵深。

仿编故事降低了创新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学生在仿编中通过对文本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故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续编,培养批判性思维

续编故事涉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Story time大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分析故事内容,运用Story Map或板书概述故事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情节。学会转换视角,从不同角度质疑文本,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充分利用留白,大胆想象,合理续编。

【课例描述5】

PEP《英语》五(下)Unit 1 Story time

学生“三读”故事后,完成Story Map(图7)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质疑、判断后,学生保持主要情节不变,继续把故事场景续编到大海边,把turnip改成big fish,这样,Cat在海边钓到了一条大鱼,大家帮忙把big fish拉上来的故事就变得更真实有趣了。

3.创编,激发创造性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整合学生生活中的语言材料,以协作与会话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用语言做事”的机会。创编故事,在教学输出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结合生活经验,抓住故事冲突点,质疑思考,辨析判断,培养思维创造力。

【课例描述6】

PEP《英语》五(上)Unit 4 Story time

该故事结尾是聪明的老鼠逃走了,剩下蛇在岸边火冒三丈。师生对故事进行回顾、分析、归纳,并做出评价(图8)。之后怎样呢?有的说蛇追到水里继续追击老鼠,有的说蛇的天敌老鹰突然俯冲下来,不知蛇是否能机智地逃脱老鹰的魔爪(图9)。每组创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思维迸发,创意无限。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思维是语言的内在特征。不管是仿编、续编还是创编,都需要设计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多形式演,展学辨思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尝试阅读英语故事”“乐于表演”“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故事教学中增加表演活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演”是学习的展示,包括个人演、小组演、班级演三种形式。学生通过个人演,展现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通过小组演,策划排练,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班级演,分享学习成果,碰撞思维。“三演”活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提升人际交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将思维活动转化为语言表现的过程。

1.个人演,立体思考,发散思维

学生通过表演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难度不大、角色不多的故事,适合学生个人演。深入体会故事,模仿语音语调、神情动作,学生可利用火柴人、手偶等创新演绎,拍摄视频分享,展现思维独立性。

【课例描述7】

PEP《英语》三(下)Unit 1 Story time

Zoom和Zip争执谁才是老师,“I’m... I’m the teacher!”几个回合仍难分胜负,学生在“争执”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优势”并演绎重复使用目标句型,发散思维: I’m tall. I’m the teacher. No!I’m cool. I’m the teacher. (图10)

2.小组演,组员沟通,碰撞思维

小组合作创编故事,学生沟通选定角色,准备道具、音效、场景等。角色多、情节复杂的故事较适合小组表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师生共议,思维碰撞中发散思维。

【课例描述8】

PEP《英语》三(上)Unit 4 Story time

Follow me故事中,除了Zoom和Zip还有四个动物角色,根据动物们的喜好出招,让更多的动物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 I have a carrot. Follow me!不同小组有不同的思考、展现和表达,学生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中,也在思考如何壮大队伍,辨别学习,提升表演技巧(图11)。

3.班级演,思辨评价,升级思维

联合其他班级举行故事表演赛,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结合生活改编故事,演绎生动情境。在学校梦想舞台,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欣赏各班创作,与故事、自我、伙伴对话,相互评价,提升思辨力,开阔阅读视角与思维。

【课例描述9】

依据评分标准,学生边看边思考评判,选出“最佳语音奖”“最佳演员”“最具创意故事”“最有特色道具”等(图12)。班级演的方式增强思辨力和成就感,让更多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

课标指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包括他们的思维层次、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等方面。演、赏、评结合,展示自我,增强自信,调控学习过程。在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学会倾听、评价思辨、发展思维品质。

(四)多维度辨,促学提思

“辨”是学习的深化,包括辨识、辨析、辨思三个层次。辨识是区分信息真伪,通过仔细观察和理性判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辨析是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由表及里,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内在逻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辨思是进行深度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课例描述10】

PEP《英语》五(上)Unit 4 Story time

最后,蛇眼睁睁地看着老鼠逃到水里,通过Think and say环节(图13),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提出问题“Can the snake eat the rat? Wh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nake/rat?”辨识蛇是否吃掉了老鼠,蛇是clever还是silly。学生们在思考和阐述理由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深入剖析问题本质。鼓励学生为故事拟标题,如“A clever rat”“A snake and a rat”“A lunch”等,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晶,它们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反映了学生们对故事的独特理解。“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领悟辨析老鼠的勇敢机智,如何面对困境、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思辨和提升,学生们的回答更是精辟而深刻。

“三辨”的学习深化过程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了思维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读·编·演·辨”Story time的教学策略,通过多方位读、多层次编、多形式演、多维度辨的方式,重视故事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策略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英语)/吴辉华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云帆小学)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