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突破


2022年版课标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并放在首位,既出于当代社会生活对语文课程实施的客观需要,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对其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重视与重新定位,凸显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功能。然而,语文教学的过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被提及不多,教学内容安排也少之又少。曾经使用的各版本教材,以文学性内容居多,强调语言的品味、形象的品析和情感的体验,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即便选入部分实用性内容,如科普性说明文、写景状物类文本、通讯报道、书信,以及其他非连续性文本,等等,也习惯以文学思维进行阅读与交流,缺乏从信息提取和综合思辨等角度研读文本,导致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脱节。

审视以往为数不多的实用性文本教学设计的流程,往往是“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这样的设计更偏向于教师的教。而逆向教学设计的步骤是“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活动”,需先思考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再思考学习评估的证据,最后进行相应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把学习评价放在教学活动之前,以目标为方向,以评价为指引,真正做到“为学习目标而评估”,形成学习与评价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本文以统编教材五(上)第五单元为例,依据2022年版课标的指导思想,基于“三维”解读教材,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紧扣“四层”分类练习,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创设“三员”任务情境,铺就适合的学习路径,阐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逆向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基于“三维”解读教材,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实施逆向设计的第一步,便是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而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势必要围绕单元的“双线组元”从单元整体、单篇文本、习作任务三个维度去精准解读教材,从而明确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学习后要完成的预期学习目标。

1.单元整体分析。

五(上)第五单元,由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五个板块构成。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应该说,该单元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2.单篇文本解读

《太阳》《松鼠》是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是科普性说明文,全文语言平实,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将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说明白”是本文的写法特点。《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介绍松鼠外形,从活动、搭窝、繁殖等方面介绍其习性,呈现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

《鲸》《风向袋的制作》是两篇习作例文,分别介绍鲸的特点和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及流程。前文条理清楚,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后文采用说明书的方式,介绍风向袋的作用、制作步骤、辨别风向的方法。教材中的七处批注分别从用词准确、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分类介绍、形象描写等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写好说明文。

3.习作任务分析

本单元的习作任务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第一部分以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以拓宽选材的思路,并提出明确的习作任务。第二部分要求写之前要细致观察,学会搜集资料,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写作时有三个注意事项: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完后与同学交流分享,提出修改建议。让大家对所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获取相关知识,体会到说明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从统编教材的单元视角看,每个单元都是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组成。这也为2022年版课标先行,配套的教材尚未面世的当下,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因为习作单是为写作作准备。基于教材的编写体例,我们可以从精读课文中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中归纳梳理,提炼说明文的特点,在“初试身手”中迁移运用,试写说明文片段,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呈现说明文的学习成果,由此构成这一单元的学习进阶。

五(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进阶图

综上所述,我们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便可以明确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一是领会说明文多样的语言风格,如《太阳》的语言平实,《松鼠》的语言生动,而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既有与精读课文对应的表达形式,又出现新的表述形式———说明书,在本单元学习中要能感受到不同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二是从文中获取信息,习得知识,了解事物的特点,感受自然万物的魅力,激发探秘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三是学习搜集资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清事物的主要特点,并能和同学分享习作、交流感受。

紧扣“四层”分类练习,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实施逆向设计的第二步,便是确定合适的学习评估证据。基于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我们可以紧扣课后练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表达这四个层面,进行分步、分类练习,举一反三,从而把握学生真实的学情,检验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1.课后练习题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都是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去精心设计的。这既是教学的有力抓手,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指标。(见下表)

显然,《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第1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十分必要。尤其是《松鼠》一文信息比较繁杂,需要这样的梳理,才能提取有效信息,更好地明确松鼠的特点。而《太阳》的课后练习题第2题,考查学生能体会到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妙处。《松鼠》的课后练习题第2题,将课文表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关于松鼠的资料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指导学生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2.“交流平台”

先强调说明文的作用: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随后,回顾本单元的所学内容,以《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介绍事物时要抓住特点”“介绍的语言要清楚明白”“介绍的方法要恰当”等方面,总结、提炼说明文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不同说明方法的妙处,进一步感受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多样。

3.“初试身手”

一是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二是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为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打下基础。这样的安排旨在鼓励学生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能否迁移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写法,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4. 习作表达。

从习作表达的安排看,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选好自己想写的事物,并构思好从哪些方面去写,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去写。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文写作方法进行书面实践,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针对课后练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表达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安排,我们可以通过逆向设计与单元整体设计的融合,每一堂课对应一两道题目进行评估,如在《太阳》《松鼠》的第一课时学习中,分别落实课后练习题第1题的评估;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分别落实课后练习题第2题的评估。同时,将“初试身手”中的两道题分别安排在《太阳》和《松鼠》学完之后,作为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如此,每一课时的学习效果都能及时呈现,而评估情况也成为下一课时教学调整的依据,从而促进预期结果的最终实现。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发现、理解、尝试,再到综合运用的过程。


创设“三员”任务情境,铺就适合的学习路径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实施逆向设计的第三步,便是铺就适合的学习路径。基于本单元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创设“我是小研究员”“我是小解说员”“我是小写作员”三个任务情境,整体架构本单元的教学,使得本单元的学习做到前后贯通、彼此呼应、拾级而上。[见“五(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推进表”]

五(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推进表

1.“我是小研究员”———探索事物的各种特点。


在开启本单元学习之前,鼓励学生当好“小研究员”,探索太阳、松鼠、鲸的特点,再学学风向袋的制作。目标任务明确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如深入阅读课文,广泛检索资料,请教专业人士,等等。根据下面的表格去开展研究,可以选择本单元涉及的太阳、松鼠、鲸、风向袋,也可以选择其他感兴趣的事物,从而为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作好资料的前期收集工作。

2.“我是小解说员”———帮助别人了解事物

解说员角色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内化文本语言。为较好地完成讲解的任务,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模拟讲解现场,激发学生讲解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选取本单元出现的事物,确定好讲解的主题。再次,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查阅、搜集、筛选相关图文资料,从四个方面拟定讲解的提纲:(1)解说什么事物?(2)事物有哪些特点?(3)运用哪些说明方法?(4)分几段来介绍?引导学生先讲给小组成员听,听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最后在全班解说;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听众对象,调整介绍形式。为便于听众的观察点评,可以从三个方面制订如下评价表:

3.“我是小写作员”———写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先一起玩“猜谜语”的游戏,比如谜面:知识、载体、无价、有价。(打一事物。谜底:书)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知道事物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特点,就能猜出事物的名称。接着,让学生学着介绍一种事物。继而,创设任务情境,请学生当好“小研究员”,利用一周的时间,去连续细致地观察某种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一周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与搜集的资料,分享自己想要介绍的事物的特点,为写作奠定基础。

在回顾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内容与写法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模仿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内容与写法结构图,围绕自己所写事物的几个方面,拟定文章的提纲;鼓励学生争当小写作员,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点写清楚。文章写好后,围绕习作要求先自评,再进行同学互评,后续根据大家的意见再次修改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研读前辈的教育思想,再审视过去实用性文本的教学设计,有时以文学性思维解读实用性文本,强调谋篇布局的巧妙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具体等,忽视阅读策略与学习方法,未能凸显实用性文本的特质;有时单方面考虑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表现出模式化严重,一想到实用文就套说明文的概念体系,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去解读文本,缺乏目的性与对象感,忽视了不同实用性文本不同的表达特点。

同时,以往实用性文本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先确定教学目标,接着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评价,教学脱离学情,忽视学程,必然不尽如人意。然而,逆向设计是先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并提供评估证据观照预期目标,最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一直站在课堂中央,效果可想而知。就五(上)第五单元而言,逆向教学设计是在深入研读本单元导读页、精读课文、习作例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与本单元知识要素之间的能力交织点和提升点的基础上,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链接恰当的学习资源,创设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情境,推进学生学习全过程。最终在有条不紊地落实本单元能力训练点“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便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逆向设计的价值所在。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张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