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挑战·感悟·成长——疫情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思与行
尊敬的王莉园长、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线上线下的园长、老师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王园长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来参加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作为省级教研员感到特别荣幸、高兴和激动,更有骄傲和自豪,幼儿园能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需要有勇气、更需要有实力有底气,欣喜地看到西工大幼儿园能将陕西省优秀教科研示范基地园的领军大旗牢牢扛在肩上。在这里也希望我省有更多优秀的幼儿园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为我省学前教育内涵发展起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也希望在全国有我们陕西的学前故事、能够发出我们的心声。下面就第三板块的四个课程案例谈三点个人感受:
第一、不断形成幼儿园的课程文化
从今天的案例,我们不仅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评价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更看到案例背后的课程文化。体现在:方向正确(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幼儿园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种培根铸魂的意识,也看到西工大从幼儿园—小、中、大学学一贯制的育人方式。
首先我特别喜欢这几个课程案例:
第1个案例《最美中国字》——我们知道从仓颉造字(我们陕西洛南就有仓颉公园)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即秦篆)到我们西安的艺术宝库碑林,处处都能感受中国汉字之美。因为文字(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凡读书,必先识字。而且世界上五种古老的文字系统中,只有汉字的发展从未断裂。汉字从殷墟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三千多年漫长的风雨历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汉字的认知越来越弱化,“提笔忘字,落笔错别”已成普遍现象,汉字的传承第一次受到严重冲击。好在国家已出台传承汉字文化的相关政策,上海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均需参加写字等级考试。我们学习汉字不仅要做到认认真真写字,更告诉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因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责任。
第2个案例《回归自然 本真教育》体现了家乡山水之美,体现了“释放天性、蕴育灵性、随性而为、全面发展”的理念。我们知道习总书记夸牛背梁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而且秦岭和合南北,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第3个案例《食生活本味 寻教育本真——食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关于食物,我们知道“民以食为天”,我们不仅追求吃什么,更想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都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4个案例《家园共育,有疫有情》道出了: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所以,无论是汉字、美食、美景、抗疫,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更是体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不仅是我们思想政治学习的文字,更要体现在我们幼儿园活生生的课程中,践行陈鹤琴先生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前两天分享了朱家雄教授的文章《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其中第一个观点就说到:他从“铁杆的”儿童立场转变为文化视角,第二点是:孩子“不爱国”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第二、不断优化幼儿园的课程过程
几个案例都体现了:领域的整合性、儿童学习能力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我们看到:这些内容均来自我们身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中国字、中国景、中国食、抗疫中的英雄人物、亲情故事等等都体现了陈鹤琴老先生倡导的“大社会、大生活都是活教材”。也突出了课程评价中的结果性质量——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体现了良好的课程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亲历探索中获得发展。
第三、不断凸显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从教师对课程思想力、设计力、执行力和评价力的把握,无不体现教师过硬的专业本领。
王楠老师通过感知中国字、初探中国字到最美中国字,从姓氏出发,利用家长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做到层层推进、水到渠成,让孩子们对中国字的感知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认知到迁移的过程。
沈俊老师的南山宝宝亲自然之旅,通过“蒲公英、和柿子的故事、南山飘雪、秋天的童话、有趣的节气”等主题,充盈着“教育、挑战、发现”体现了“维护儿童智慧成长、重视身心和谐发展”的活教育思想。
小庆老师通过聊一聊、查一查、做一做、比一比的方式,通过班级、保健室、炊事班的联手,树立开放、自主的理念,让孩子理解“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感恩食物、节约粮食”达到了“食生活本味、寻教育本真”的目标。
曹爸爸的分享不仅让我们看到1+1>2的家园共育效果,更看到专业、细心、用心、用情的好爸爸的形象。以上活动让我们看到在西工大幼儿园,无论是园长、老师都能做孩子探究发展的桥梁、做孩子攀登进步的阶梯!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享,我们深深感受到西工大幼儿园老师们强大的学习能力,构建了一个课程学习的共同体,彼此信任、共同探讨。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不害怕未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强大自己,就能够面对所有事件当中的各种问题,这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幼儿园课程文化的过程。爱学习、爱思考这样的一种文化也能够让西工大幼儿园走得更远,能够让一个幼儿园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天的案例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上的讲话: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用作家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喜欢一个事情就把它深入地做下去,我们不能把手机变手铐、我们可以看短视频、但我们不能短视。
最后借用李季湄教授的话和大家共勉——“做有思想的教研员(幼教人),干有文化的幼教事业!”
还想将我特别喜欢的四个字送给敬爱的王莉园长,那就是:“静水流深”。
谢谢大家!
(来源:本院/武敬洁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