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课程定位、本质属性、核心内容、价值导向、培养目标等多个维度看,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一致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现实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有助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方法、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依然面临导向不明、简单重复、过度礼让、越位缺位、技术恐慌、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全面阐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生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根据课程属性、培养目标、核心内容、授课阶段,按照相互衔接、互相补充、有序礼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策略、评价标准,推动教学内容由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转换。在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权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分段教育和连续目标的关系,理论思维和历史叙事的关系。
1. 基于知识传授的价值引导。知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某个具体事物的认知。知识既可以呈现为语言、图像等符号形态,又可以潜藏于人们的情感和直觉。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客体的价值既独立于主体的认识和评价,又与主体的主观偏好、客观实践密切相关。知识性与价值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特点。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导,造成了教育目标偏离和教育实效下降。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在设定培养目标层面,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在选择教学内容层面,注重知识讲解,忽视思想启迪;在设计教学方法层面,注重“大水漫灌”,忽视“精准供给”。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真正融通价值性与知识性,借助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导,首先要关注知识传授。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帮助学生构建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其次,强调价值引导。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时代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基于分段教育的连续目标。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取向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政课纵向协同的必然要求”和“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兼顾阶段性与连续性,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贯通性。首先,实施分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特征,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体现分段教育的特点。小学阶段主要实施道德启蒙教育,初中阶段主要实施思想基础教育,高中阶段主要实施政治素养教育,大学阶段应着重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实践经验、辉煌成就。其次,坚守连续目标。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个学段的连续目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由一系列并联式和串联式问题构成,需要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分工配合和主动衔接。构成问题链的各个子问题要遵循螺旋上升原理,既要有序衔接、逻辑展开,又要防止循环重复、简单叠加。
3. 基于历史叙事的理论思维。“理论 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 文明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主体超越直观的经验,具备抽象思考的能力,借助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理解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普遍的真理。理论思维是认知世界的基础,引导主体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认知世界,经受住各种反驳和质疑。“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本质上看,历史叙事是形成理论思维的前提条件。历史叙事始终贯穿于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过程,帮助人类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反思过去,审视现在,预测未来。它能够结合社会和文化背景,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内在规律。唯物史观是理论思维和历史叙事的完美结合体,是“认识和记述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剖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原则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增加师生和课程互动频次,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满足学生的课程知识需求和生活实践需求。
1. 内容和逻辑层面的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社会复杂系统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性。”事物的本质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组成部分相互协同形成的整体效应。整体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全局观念思考问题,关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而言,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世界、理解中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首先,保证内容整体性。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转换。但是,这种转换不能随意截取只言片语、个别观点、部分篇章、细枝末节,而要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体现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理论上的深邃思考、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工作上的战略部署。其次,注重逻辑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阐释观点、论断、部署、要求背后的逻辑关系。例如,以人民为中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总目标的路径和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这六个方面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2. 师生和课程层面的互动性原则。互动性是“交往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性质”。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寻求共识,寻求与他人的共同点,形成互补和共赢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教学管理层面,这个工程涉课程衔接、教师联动、部门协作、教研融合等诸多环节;在教学实施层面,这个工程涉及教学主体、教学运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多重要素。马克思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坚持互动性原则。首先,加强师生间互动。在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教师要以对话交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困惑,推动供给侧改革,引导需求侧升级。教师还要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促进课程间互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包含不同类型课程,这些课程都有专属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逻辑层次。各门课程应实现教学内容互补、教学方法协同、教学资源共享、评价方式联动。
3. 群体和个体层面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既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是人们理解、解释和改变世界的手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地探索世界,自我反思,形成认知,修正观念。实践依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要求人们关注实践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践的历史性要求人们关注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变迁和影响。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实践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利用实践推动知识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概念是理解“实践性”概念的前提。实践性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① 实践性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理论的正确性,还要考虑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首先,善用群体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时代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讲述党和人民的群体性实践故事。其次,开展个体实践。大中小学要善用历史资源、时代场景、物理实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思政课”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阐释中国之治和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复杂过程。各个学段应根据理论关联性、实践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事件关联性、人物关联性和问题关联性,依托概念诠释完成真理灌输,依托故事讲述完成话语转换,依托网络建设完成数字赋能,构建相互衔接、互相补充、有序礼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性、针对性、生动性和创新性。
1. 依托概念诠释完成真理灌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们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明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以此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六个坚持”“三个务必”“两个确立”“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自我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核心结论,这些核心结论构成了党和人民未来一个时期奋斗的主要目标、价值追求、战略举措、实践路径和未来指向。大中小学要根据理论关联性、实践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事件关联性、人物关联性和问题关联性,把这些核心结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揭示这些新提法、新论断背后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引导学生深化思想认识、开拓格局视野、自觉付诸实践,以此改善教育教学,提升育人效果。
2. 依托故事讲述完成话语转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定、教学要求和价值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凸显浓厚的人民气息、生活气息、历史气息、时代气息、民族气息和中国气息,善用形象化、通俗化、接地气的语言讲好奋斗历程中的精彩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说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讲好“四史”故事,尤其要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故事,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懂政理、识学理、明事理”。例如,利用“反腐没有纸牌屋”“老虎苍蝇一起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鲜活故事讲述反腐斗争、自我革命、理论自信、人民至上、脱贫攻坚等伟大实践。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联动,带领学生走进党史教育馆、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市政规划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厂矿企业等教育基地,在社会实践、走访调查、参观学习中感受伟大变革。
3. 依托网络建设完成数字赋能。“数字化生存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数字技术构建了全新的信息舆论场地,重塑了理解世界的方式,致使人类能够超越物理空间的限制。在数字时代,数字赋权、算法推荐、流量至上、时空分割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客关系、信息传递、叙事逻辑、对话过程。由此,传统思政课课堂的逻辑与数字技术的逻辑存在显著差异:网络逻辑挑战主流话语权威,技术逻辑妨碍主流话语送达,资本逻辑挤兑主流话语内容,读者逻辑误解主流话语含义。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数字化转型,善于搭建数据资源库;要充分利用智能算法技术、区块链技术、可视化技术、信息过滤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制作学生网络行为习惯的精准画像,避免教育者的主观臆断和偏执型关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度,将教育内容制作成视频、音频、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规制与引导数字技术,不能让技术“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党委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大中小学要主动作为,共同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党委政府要从制度设计、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技术支持、场地供给、平台搭建等方面,探索一套符合地方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保障体系。大学、中学、小学要提高站位,贯通衔接,主动协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站在时代前沿,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认识中国、看清世界,培养胸怀理想和信念,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8期/邱程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