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预设与生成矛盾的三个“起点”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相互促进。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与解决二者之间矛盾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三个“起点”。

一、目标确定起点——预设与生成的“始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目标确定起点便是预设与生成的“始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了解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等的储备情况,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有没有鸿沟,学生有没有可能达成,要根据每节课的要求,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切不可过高或过低。

人们常说,教学目标就如同航线、灯塔,我想是的,要使课堂有效,其前提是教师要提出有效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要使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初步完成或达成的,这需要我们每位老师去认真探索的。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解构起点——预设与生成的“原点”

熟悉教材解构特点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教材解构起点是预设与生成的“原点”。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对于教材解构的了解,可以是个人的见解,也可以是备课组或者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无论是个人的见解还是智集体智慧,都必须在集体备课实施时进行讨论,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一定要准确科学,要熟悉课程标准,了每节课内容的前后联系,体会每节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教材编写者的素材设置目的意图,教师理解的要准确无误。当然,在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时,教师要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把握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吃透教材和理解,提前做好缜密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彻底了解教材的解构特点,处理好教材解构起点,使其不要过难或者过易,过难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过易则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愿参与,所以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兼顾全体,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内容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要这样,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三、学生认知起点——预设与生成的“支点”

学生的认知特点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我们要把学生认知起点当做预设与生成的“支点”。 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对于学生则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就不会出现主观臆想,从而,也就为避免凭教师自己脑门儿一热而设定武断的教学内容加了一道保险,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进入到深入研究“自己到底教什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每一个细微的反应都要做出恰如其分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在预设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这样的预设能否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生成,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一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效的预设和学生完美的生成。

(来源:本网站/王宏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