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乐谱,教学是演奏;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始终坚持的信念。该团队扎根全国各地基层学校13年,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编辑部的委托,笔者就此问题对学历案的倡导者崔允漷教授进行了专访。
●崔允漷:学历案来源于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案的再认识。纵观人类的专业实践,如医生看病、建筑师设计图纸等,无外乎涉及专业方案的拟定、方案实施与结果评估及反思三个环节。同样,作为专业实践的教学,首先必须制定一套专业的方案,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就是教案。长期以来,教案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侧重于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施教步骤。这种教学模式仅适用于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时代,无法匹配素养目标的要求,更无法回答“书教完了,但是否实现了育人”的深层问题。我们团队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学案、导学案、作业单等本土实践案例,开发了一种助力学生学习的“新教案”,即学历案,其实质在于为学生学好教材提供搭好的“梯子”或铺好的“路子”,实现有目标、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规范地说,学历案是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进行逆向设计,反推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从而具体落实“学主教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崔允漷:教案早在300年前就已存在,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迭代:一是从内容中心到施教中心,二是从内容视角下的施教中心到课程视角下的施教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实践认识的加深,我们正经历教案的第三次迭代,即从课程视角下的施教中心到学习中心。学案和导学案都是我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变革教学方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探索在学理上的建构与解释比较薄弱,同时也存在如偏重作业练习、用户定位不清、功能定位不明、要素结构欠严谨等问题,因此需要有新的迭代。
相比而言,首先,教案、学案和导学案本质上都是基于教师立场设计的,服务于教师“怎么教”“教什么”;而学历案则是基于学生的立场,由教师设计,供学生使用,聚焦让学生经历、记录一种完整的、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其次,教案、学案和导学案大多以课时为单位,假如一个主题需要3个课时完成,就要相应地设计3份文件;而学历案是以学习主题为单位,可以是1课时,也可以是多课时,如一个单元。再次,教案的构成要素是围绕教师的施教行为来展开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学案无“学”(学习过程),导学案缺“导”(路线或梯子的引导)是这类工具的一个通病,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支持。而学历案的构成要素是围绕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来展开的,主要包括学习主题/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作业与检测(分层次)以及学后反思,为学生创设有组织的学习过程铺好路子、搭好梯子。
●崔允漷:“有组织”的学习,确实是学历案编制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学历案的编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图1):第一,规划好本学期的教学单元及其课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课时,结合学情与对教学资源的评估,确定本学期的单元数及对应的课时数,体现在学期学习上的“有组织”;第二,依据单元学历案的编制要素,分别编制单元/课时学历案,落实总(单元概览)—分(按问题、任务或观念)—总(学后反思)的单元整体教学,体现单元学习上的“有组织”;第三,分课时编制课时学历案,制定学习目标,进而设计评价任务、学习进阶,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体现课时学习上的“有组织”。学习的组织性决定着课程质量,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所在。
●崔允漷:顾名思义,评价任务就是用来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各种教学或学习任务,如提问、板演、表演、展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或单元测验,甚至终结性考试等,这是广义上的定义。学历案中的评价任务是狭义意义上的,仅指课堂中教师使用的、旨在检测课堂目标达成程度的学习任务,是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以抽样(检测)性评价为主。如此说来,课外作业、单元测验、终结性考试等就不是学历案中的评价任务,而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旨在用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的教学任务才是学历案中的评价任务,如上述提到的教师提问、让学生上台板演、汇报与展示、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等。
有一点非常重要,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一般总是在教学后,但评价任务的设计为什么要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即逆向设计?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理由:一是目标与评价的必然联系。有目标就一定要有评价,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伴随着相应的评价任务,这样才能确保为目标达成检测提供前提条件。二是设置或调整目标的依据。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如果根据现有的教学目标无法设计出合适的评价内容,这通常表明目标的设定或表述存在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以确保目标不仅明确且切合实际,从而能够支持评价任务的设计。三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必然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设计好评价任务,易于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使得教、学、评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自我调整。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难点可能在于如何设计出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什么叫做“与目标相匹配”?简单地说,一个目标就是一个目的地,评价任务必须检测学生是否到达对应的目的地。如果目标是“能去东方明珠”,那么评价任务就是检测学生“是否到了东方明珠而不是外滩”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中设定的“过程与方法”。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一致性,美国评价专家韦伯(Webb)提出了主题范围、难度、内容覆盖度、试题表征等四个要素的一致性,这也是一致性检验的一种比较权威的框架。
●崔允漷:我们团队早期有一个单元学历案编写指南,近期又形成了学历案评议框架(表1)。依据学历案编制的6个要素,每个要素从理解准确、陈述规范、操作性强三个维度罗列了相应的要点,教师在编制学历案时可以逐条对照,开展自评、互评或他评。使用过此框架的教师也反映,它能起到类似学历案编制“脚手架”的作用。
当然,它只能为“新手上路”提供一种基本规范,有一定的引领价值,但是学历案的编制与使用是教师的专业实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历案的编制与使用除了教师亲力亲为、边做边反思之外,更需要教师之间分享经验、相互协作。同时,获取学生学历案使用的反馈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通过座谈会、个别征询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历案文本内容和使用过程的真实反馈,这种持续的反思与修订,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赋能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
●崔允漷:对学生而言,所有学校学习都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吸收要学的内容, 即吸收学习;二是加工所学的内容,即加工学习。教案、学案、导学案比较偏向吸收学习,学历案秉持“学习永远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理念,更注重加工学习。相比而言,加工学习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也更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历案通过事先预设好学习的内容与进程,即铺好的路或搭好的梯,在课堂中使用就是为了减少学生吸收学习的时间,增加加工学习的时间,同时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延长个别化指导或集体指导加工学习的时间,增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们团队研究了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到九年级共1008节语文公开课,发现一节课40 分钟的时间分配大致情况如下:教师讲授21 分钟、师生互动12分钟、学生个人任务5分钟、小组活动2分钟,这种时间分配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相对有限。然而,通过研究基于学历案的语文课,我们发现教师讲授只要10分钟左右,一节课就要比上述公开课少讲(即多出)约10分钟,这个时间教师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辅导,服务不同学生的“异学习”,这就是“向40分钟要效益”的一种真实可行的举措,这在教为中心的课堂里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一点,如果单是从吸收学习来看,学生听老师讲课,每分钟能听到150-200个字,而有了学历案文本后,学生每分钟能看600-800字,效益多出了3倍,你说是让老师在课堂里多讲、学生多听好,还是把老师要讲的内容变成文字发给学生看好?你愿意尝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