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六上《为人民服务》文本解读及教学追求

摘 要: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逻辑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忽视。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例从“立足语句推理、鉴赏分类对比、剖析层递关系、聚焦辩证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领悟文本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关键词:语言表达;逻辑力量;逻辑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这里的“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就是一系列典型的逻辑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2。可见逻辑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标专设任务群的目标指向,具有独特地位,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忽视。笔者以《为人民服务》为例,尝试探究如何灵活运用阅读方法,领悟文本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立足语句推理,唤起价值认同
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遵循思维基本规律和规则并恰当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3。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重视概念的分析、判断的辨识以及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遇到表示概念、判断、推理的文字应当透过表象关注其内隐的思维,挖掘丰富的内涵,感悟逻辑的力量。
毛泽东曾号召人们,要学点逻辑;并说写文章应当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命题(判断)和推理的逻辑问题4。《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操场上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的千余名官兵一起,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时作的演讲。一个普通战士,为何要开如此隆重的追悼会,为何要毛泽东同志亲自发表演讲?这里存在着一个价值认同问题。这篇演讲稿一开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现场的听众一下子就能领会的意思,但现在的小学生未必能够领会,因为演讲的价值判断是隐含而非直白的。
《为人民服务》第1自然段只有三句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短短三句话一连用了四个“是”,作出充分肯定的判断,表达了三个命题。再加上“完全”“彻底”这两个表示极致程度的词,让话语显得果断有力、十分严谨且充分可信。这每一句话都读得懂,但三句话连成整段话的意思不仅让小学生难以领会,就连教师都感困惑。因为这三句话有着内隐的逻辑关系,必须借助逻辑推理的视角去理解。逻辑推理由命题组成,这里的三句话就表达了三个命题,可以引导学生立足语句(命题)进行推理,去探明文本作者隐含在语句逻辑关系中的观点,从而达成对语段的理解。
教学时,引导学生推理宜紧扣词句,点上突破。可以关注第三句话中的“就是”,引导学生与“是”作比较朗读,体会文本强调的语气,进而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突出“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从而引导学生关联该段落的第一句话推出“张思德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是强调他是一名革命战士。接着,联系第二句话推断出“张思德同志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样的逻辑推断,建构了第1自然段句与句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张思德的认识,让文本语言和作者所思一下子与学生距离拉近了。借助这个逻辑推理,学生就能明白“张思德同志是众多革命战士中的一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代表”,理解追悼会隆重举行的必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价值认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语言表达内在的逻辑力量能直击学生心扉。
二、鉴赏分类对比,激发审美评价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放置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写作中,这种手法不仅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因为差异巨大的双方相互参照而可以让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更加突出,从而给人更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从逻辑思维的视角来看,利用概念的反对关系有利于增强辨别的清晰度,体现表达的理性。
《为人民服务》第2自然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从“或……或……”到“为……替……”都是分类列出了两组反对概念——“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和“人民—法西斯、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进行对比,这两组概念具有形象性,其强烈的反差又为人熟知,形成了寓理于情的论证效果,能让读者即刻作出内心的审美评价—— 一种寓理于情的特殊的理性评价5,是非不言自明。论证的效果轻松达成。
像这样呈现对立双方的前提是整理、分类,是一种基础的结构化思维。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对比的妙处,不仅需要在表现手法层面感知表达效果,而且应当在逻辑思维层面懂得对比的来处,从而让学生既能理解欣赏又会习得运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分析一下引用司马迁的句子有什么好处,然后指出张思德就是其中一种人的代表,如此停留在理解语句的表层,是无法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指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教学可以分两个板块设计。第一板块让学生感知表达效果,可以引入比较鉴赏来达成,如改变文本表达为:“人总是要死的,死的意义要重于泰山。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与原文比较读,说不同,谈感受,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第二板块让学生理解对比的思维结构,可以先结合文本了解作者的思路,再创设语境让学生仿写,引出还有哪些和张思德一样值得歌颂的人。仿写指导突出思路的引导,从逻辑思维建立的角度指导学生对相关现象和事物等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对立概念(如大公无私的人和自私自利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和冷漠无情的人等等),进行关联的思考而非限于局部和孤立,形成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让逻辑思维与审美同行,为语言表达注入深层而持久的能量。
三、剖析层递关系,体悟情感强度
苏联领袖列宁同志在演讲时有一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让人感觉好像许多的触角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这得益于他自觉运用逻辑思维,科学地组织思想和表达思想6。毛主席的这篇演讲稿也有这样强大的逻辑力量。不仅如此,还饱含情感,激情澎湃。
张思德一生打仗、开荒、纺纱、烧炭等等都做过,干一样爱一样,一切服从人民利益需要。他还给毛主席同志做过警卫员。毛主席喜欢这个沉默寡言、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名利的大个子战士。知道张思德牺牲,毛主席很难过。因此,该篇演讲饱含着作者缅怀的深情,在第3自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深情镌刻在富有逻辑力量的表达中,只有厘清语言的逻辑关系才能充分感受到并说得出作者情感的强烈程度。
《为人民服务》课后有一个跟课文第3自然段内容相关的思考题是这样的:
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的每一句话都是大白话,意思一望而知,似乎没法再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领会到的意思。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看到教师们带着学生都是笼统地说说,虽说学生叙述时也抓住了关键词来讲,但似乎越讲越糊涂。其实这里应该抓住关联词去思考逻辑关系,才能读出并说出蕴含的意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这句话关注“因为……所以……”表达的因果关系就能产生疑惑:为何为人民服务的人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呢?解决这个疑惑可以依托文本联想到另一种人,即“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假设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人而是剥削压迫人民的人,当别人指出其缺点错误会怎样?通过假设作对比,学生就能解惑,句子也就理解了。“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这句话关注“不管……都……”表达的条件关系,先让学生理解“什么人”在这里表示各种各样的人,让学生把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联系“不管……都……”体会对提意见的人是无条件的。“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两句话应关注“只要……就……”“……就……”两组关联词,懂得表示在某种条件下自然发生某种结果,都表示条件少而低。
“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教师先要好好领悟作者的表达。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第二句“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是对前一句中“别人”的补充说明和特别强调,“不管……都……”作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示的意思是无条件,这无疑增强了气势。接下来第三句话又是对第二句话中的“指出”的意思作补充限定——“指出”应当是“说得对”的,对于“什么人”无条件,但必须意见正确,这是符合常理的,总不能随便什么意见都无原则接受,这样就让第二句话的意思严密了。第四句话对第三句又作补充:“说得对”是指“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这就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完整,也紧扣了题目。因此,这四句话是围绕第一句话,通过不断补充说明意思而连起来的,又通过无条件、低条件的句式强烈表达了为人民服务愿意接受批评意见的真诚情感。如果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意思,那就是:如果我们在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上有缺点,所有说得正确的人都可以指出来。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受到: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作者的表达层层递进,观点严密,语意贯通,气势如虹,更加具有感染力。很显然,这种用关联词表现出的逻辑力量能紧紧抓住现场的听众,一步步地感动听众。
四、聚焦辩证反思,提升认知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就是一种逻辑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且可以连续进行7。概括议论性文章的段意是梳理作者观点的思维过程。以辩证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观点,找出原有观点的偏颇、不足,这本身是一种认知上的自我提升。跟随和感知文本作者在文本表达中的辩证反思,对学生而言也是提升认知层次和境界的过程。《为人民服务》第3自然段的段意可通过对句与句关系的梳理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不怕别人的批评意见”,但第4自然段的段意显然比第3自然段难概括,其内容如下: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第3自然段的学法没法简单地迁移运用,但我们可以顺着前一段的内容思考这一段表达的意思:上面一段讲“为人民服务就不怕批评意见”,那这一段是在讲“为人民服务应当怎么做”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能从中找到答案:为人民服务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第4自然段说了革命目标的实现与牺牲的关系,认识了牺牲的价值,让听众明白在当下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作出牺牲的必要性,这是对上文内容的承接——为人民服务不仅要不怕批评,还要不怕困难和牺牲。说要不怕困难,作者语气强烈,用了一组排比句式: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然而,对于要不怕牺牲,显然作者说得比较柔和委婉,因为牺牲毕竟残酷,不是人所希望,而是要尽量避免的。为此,文中用了“不过”这一起转折作用的连词,对前面的话加以限制和修正,使得前面强调的观点不致偏颇,思考显得更完整、全面。这种“一分为二”的观点体现了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教学时,应当突出这个重点,抓住“不过”这个连词所代表的自我修正的思考路径,可以让学生对比第3自然段无条件的气势和讲要不怕困难排比的气势,感受作者表达不怕牺牲这层意思时坚定中带着的不偏不倚的柔和委婉。在此可以感受到作者——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革命同志的爱护,对同志生命的珍视和尊重,也体现了伟人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始终不忘热爱人民的伟大人格。这种人格在文章最后一部分讲要为每一位做过有益工作的同志开追悼会,寄托哀思的这个建议中同样表现出来了,且显得非常顺理成章。任何“不怕”的背后、革命的终极目标都是团结爱护人民群众,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本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理解,提升他们的认知境界。而借助对文本表达逻辑的剖析领悟,就能够达成此目标。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理性与情感和谐交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并不是要排斥情感的熏陶和实践的体悟。任何类别的文本,对文本语言的表达逻辑深入解读,应该能全面且全方位地体现语文的教育价值。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就进入了素养培育的新境界,这也是正在探索的一种教学追求。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5.
[3]杜国平.逻辑、智能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204.
[4][6]楚明锟.逻辑学:正确思维与言语交际的基本工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6,17.
[5]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4.
[7]吴格明.逻辑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43.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季玲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第二实验小学)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