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小学跨学科课程构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战略。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进人才的大中小学贯通培养,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小学在这个培养体系中应发挥奠基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地带,一直以来就倡导“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出萃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落实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校着手新一轮的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

一、明确小学阶段应培育的创新人才关键素养

学校首先系统梳理了小学阶段应培育的创新人才关键要素。参照钟秉林先生提出的创新人才内涵的四个维度,即智力水平、创新性、综合素质和家国情怀[1],以及甘秋玲等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的创新素养要素,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及其具体行为表现[2],结合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实践经验,梳理了创新人才关键素养目标及具体的评价量规。现以关键素养之创新素养为例进行说明(表1)。 

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具备独特的关键素养与表现。小学生的创新人格维度主要涵盖好奇心、冒险精神等品质,因此,小学阶段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同时,在创新思维上,重在训练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尤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基于此,我们将“创新实践”这一维度的二级维度细化为创意生成、设计优化、勇于探索、创造合作、创新产出五个“实践做事”的流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体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用于嵌入“实践做事”的具体任务中,以期使素养评价可行可测。 

二、围绕关键素养确定创新人才课程培养目标

构建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群,需紧密围绕创新人才的关键素养,结合学校原有的培养目标,确定创新人才课程培养目标。学校原有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行为有致、思维无限的人实创新少年”,其内涵是“六力”,即理想力、学习力、创新力、交往力、生活力、奉献力,包含“行为有致、思维无限”两个层面的十二个指标(图1)。 

为更好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原有培养目标的融合,学校统筹考虑新课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六力”模型,对各级培养目标、各学科核心素养、跨学科素养进行矩阵分析。我们发现,单一学科的学科素养未能完全覆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关键素养。学校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关键素养,需要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来落实,因此,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探索方向:建构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校本课程群。

三、依托跨学科课程强化创新人才培育

当前,学校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上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乏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及推进,由教师自发设计的课程多属“主题式拼盘”,难以实现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度融合;教师较多关注单一学科知识的整合,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存在困难;教师在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上困难重重,导致跨学科素养评价难以实施;等等。对此,学校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统筹推进作用,围绕创新人才关键素养制定跨学科课程主题内容及具体目标。 

(一)制定跨学科课程主题内容

建构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课程,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进行主题课程设计。学校采取由各年级师生共同商定的方式,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梳理各学科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关注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方式,寻找主题来源。经过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确定了涵盖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领域,包含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的七大跨学科主题,即一年级的“‘做’自己,‘爱’同伴”,二年级的“小手护新生”,三年级的“投石车挑战赛”,四年级的“自然笔记”,五年级的“圆明园小小讲师vlog征集”,六年级的“毕业‘计’”,以及专题课程“校园变身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设计跨学科课程具体目标 

学校认为,从学校层面进行整体跨学科课程的构建,应设计与关键素养相匹配的跨学科课程目标,实现跨学科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融合。为了解决跨学科课程目标与素养目标之间可能存在模糊性的问题,我们基于课程目标的任务群拆解方法,借助智能平台等工具来明确跨学科课程目标与素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以提高跨学科课程目标的精准性和内容的有效性。 

以三年级的“投石车挑战赛”主题课程目标设计为例。该课程目标指向“科学精神”素养中的“科学探究”,“沟通合作”素养中的“团队合作”和“反思评估”,“实践创新”素养中的“创新方案”“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工程设计”。学校最终确定的跨学科课程七大主题以及具体目标见表2。

四、结合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群,为学生提供学习“脚手架” 

在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上,学校组织教师进一步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具体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任务群,力求使每个任务群都能清晰地指向既定的培养目标,便于确保教师团队能够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责任进行有效分工,并促进不同学科的执行者之间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圆明园小小讲师vlog征集”跨学科课程为例,其课程任务群设计以及具体任务所指向的培养目标见图2。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采用任务导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这一教学策略将教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的“如何教” 转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如何学”,将关注点从单纯的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本身, 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理解。 

学习“脚手架”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的结构化支持系统,包括“问题链”“工具包”“思维锦囊”等工具与任务支架。搭建“脚手架”的必要性在于帮助学生破解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认知负荷困境,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子任务,通过工具支持(如思维导图、任务分解模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路径,构建“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支持系统,帮助学生跨越学科壁垒,让创新实践从“高不可攀”变为“触手可及”。例如,在设计圆明园vlog时,教师通过“策划方案”(工具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吸引观众,并在评价量规中加入“受众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学生vs游客的不同需求”;通过“脚本设计”(任务支架)指导学生将文化传播转化为差异化叙事策略。这些辅助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有序推进创作过程,遵循既定的标准和结构来完成具有创意的作品。[3]

五、提炼“素养评价先行”的跨学科课程评价设计路径

关于跨学科课程的评价,学校强调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实现评价设计先行,即从“终点”——学生在活动中预期要实现的目标出发,逆向构思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并提炼了“素养评价先行”的跨学科课程评价设计路径(图3),让素养评价贯穿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始终。即在主题确定、评价设计、教学设计、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环节中自始至终贯彻素养评价的理念,建立了“素养目标确定—评价量规制定—任务导学单设计—师生互动评价”的逻辑闭环,以实现对跨学科素养目标的评价,进而达成课程规划、实施与改进的全过程评价。 

在确定相关课程的任务群之后,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借鉴了国际上多种组织和课程类型的评价模型,精心设计了指向任务群的描述性量规,以适应本校的课程结构特性和教育目标,确保它们与学校教育哲学和课程设计的高度一致性。描述性量规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评价的多维度性,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等跨学科学习中的关键能力,并对每个能力进行了4个水平层级的细致划分。学校期望通过这种细致化的评价量规,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工具,同时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使用描述性量规作为评价标准,将其嵌入跨学科学习的表现性任务之中,从而有效捕捉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关键表现。在实践中,学校不断优化和迭代量规,致力于通过提炼少而精的关键证据、构建高度结构化的数据体系,提升评价过程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从而更有效地帮助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

总之,学校期望依据上述系统化的流程思路,进行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实施,以确保跨学科课程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的紧密结合,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清晰、一致且高效的教与学框架。展望未来,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定制化设计跨学科课程,如何进行跨学科课程的长期效果评估和持续优化,如何运用数智化技术赋能跨学科教与学的模式等,仍需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2024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素养评价智能平台的小学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DB24106)、中国教育学会2024 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数智化赋能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小学跨学科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16426532B)成果之一。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王振惠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尹巧云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科研副主任;赵宇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科创中心副主任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