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种版本的新教材进入实用阶段,如何用好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成为摆在所有小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探索和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从讲解道理转向引导发现,从呈现结果转向共筑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走出教材,超越学科,回归生活,实现课程育人方式的改变。《新标准英语》在编写思路、内容选取、呈现方式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都有较大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分析新教材,借助新教材主题意义明确、内容逻辑清晰、情境真实、评价设计与目标高度匹配等优势,站在学生的立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聚焦学生的体验、成长和收获,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为中心”走深走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单元目标要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确定要基于对课标、学情和教材的综合分析。第三单元“Yummy food”,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范畴,对应主题群中的“生活与学习部分”“人际沟通”,子主题分别为“饮食与健康”“个人喜好与情感表达”“同伴交往”。话题为“Food and health”。结合教材内容,对课标中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文化知识”以及“学习策略”进行分析,确定重点内容如下:“感知字母k、g在单词中的发音;感知简单的拼读规则,尝试借助拼读规则拼读单词”“在语境中理解Do you like...一般疑问句的形式、意义、用法,并根据问题找出对应的信息;运用所学语言介绍食物偏好、食物来源、推荐美食或健康饮食”“了解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食物及饮食文化”“借助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归纳、整理所学内容;借助拼读规则拼读生词;借助非语言信息线索理解他人表达的信息;能在口头表达中借助目光、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手段表达意思”。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能够确保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教师在本单元使用KWL(know-want to know-will learn)思维工具,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有关食物的单词、句子和东西方食物的相关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单词和知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1.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读:tomato、noodle、 chicken、 fish、 rice、 banana、 milk、 dumpling等单词;2.学生感到陌生的词汇有:strawberry、 carrot、 vegetable、 salad、 bean、 cucumber、 grape、 juice、 corn、 cupcake、 sandwich等;3.除快餐外,大部分同学没有尝试过其他国家的美食;4.学过的其他食物有:meat、 ginger、 onion、 ice cream、 milkshake;5.学生对“设计美食”“制作美食”和“品尝美食”都十分感兴趣。总的来说,学生对“Food and health”话题中关于food的部分有初步的了解和生活经验,但是对于food和health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食物停留在“味道”这一浅层认知,在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合理膳食等方面还有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链和问题链,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探究、拓展和加深认知,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理念。本单元内容围绕“Food and health”这一主题展开,涉及四个语篇,一组对话、一首歌曲、一篇配图故事和一篇配图说明文。基于前面对新课标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材内容主题和内在逻辑,对教材的八个板块进行了统整,其中Get ready(激活预热) 和Start up(基础学习)两个板块合并为第一课时“A rainbow salad at home”;Speed up(拓展阅读)与Let’s explore(知识拓展)两个板块整合为第二课时“Breakfast on the farm”;Fuel up(语言运用)板块为第三课时 “Food around the world”;Hit it big(项目实践) 与Wrap up(总结反思)、 Check it(形成性评价) 整合为第四课时“I can make healthy food”。情境页展示了一个商场食物专区的购物场景,同时展示了本单元的核心词汇。语篇一A rainbow salad at home,讲述了Lingling和Daming到Amy和Sam家做客,小朋友们一起制作沙拉,在此过程中大家表达个人的饮食喜好,接纳他人不同的饮食喜好。语篇二Breakfast on the farm是配图故事,讲述了Taotao和Jiajia与爷爷奶奶一起去农场采摘、享用劳动成果的故事。该部分以农场采摘为明线,以“早起的无奈”到“采摘的快乐”,再到“对午餐的期待”为暗线,引导学生在表达饮食喜好、了解食物来源和营养成分的同时,树立健康饮食、珍惜食物的意识。语篇三Food around the world是韵文,小女孩以chant的形式介绍和爷爷的下午茶。学生通过韵文,了解下午茶场景以及美食,讨论和体验不同的饮食文化。语篇四I can make healthy food是配图说明文,该语篇内容为设计健康午餐食谱,是对前面三课时学习的拓展延伸和迁移运用。综合分析后,最终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同时确定本单元的框架图(见图1),其中单元主题为Food and health,四个课时分别为“Getting to know food”“Tracing food origins”“Making food”“Enjoying food”,学习活动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逐步展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构建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和经验,指向“尊重他人饮食喜好、理解多元饮食文化、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素养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众所周知,学习是思考的结果,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中学习,才能记住、理解,进而运用乃至迁移。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思维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只有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探究和深度理解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了解学生思维内容和方式的好帮手。脑图(Mind Map) 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信息、概念或思维过程呈现为一个中心主题,并从主题向外扩展分支,显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比如在Fuel up环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脑图将食物进行分类汇总(见图2),学生需要给食物分类并标注名称,同时要结合脑图用英语进行讲解,通过学习梳理了信息,明了了食物类别和关系,加深了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在Start up环节,运用Oreo思维可视化工具(见图3),Opinion: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是什么;Reason:学生解释自己喜欢这种食物的理由;Examples:学生详细解释食物的味道、组成及做法;Opinion:学生进行总结并推荐给同学。OREO工具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HIt it big 环节,让学生围绕自己最喜爱的食物“My favorite dish”完成思维可视化任务,学生需要画出自己最喜爱的美食,然后用英语标注食材构成、产地、味道以及简单制作过程。美食可以选择教材中的三明治,与三明治的便捷性、多样性类似的食物还有披萨、寿司、肉夹馍、面条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见图4)。

思维导图的使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首先,绘制食物、标注颜色等活动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度;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层,有助于学生厘清思路并建立清晰的逻辑结构;其次,通过对收集信息的总结,学生能够提炼关键点,形成完整的表达框架;最后,通过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作品,学生会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增强责任感,从而让“学为中心”落到实处。《课程方案》指出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走出教材,超越学科,回归生活,实现课程育人方式的改变。崔允漷认为,学习任务是一种素养导向的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任务得以落实和显现,有力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虚假探究”的问题。大任务是“英语社团理想午餐食谱的推荐”,为确保任务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根据麦克泰格和威金斯的GRASP原则,设计任务如下,G—goal:运用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句型,基于饮食喜好与健康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选择,推荐营养美味的午餐设计,体现健康饮食观念;R—role: 英语社团的学生;A—audience: 英语社团的其他同学;S—situation:英语社团征集“理想午餐”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理想的午餐食谱;P—product:制作一份海报,包括文字和图片,用英语推荐食谱并说明理由。三个子任务分别为食物种类我知道、饮食喜好我表达、健康饮食我来做。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了语用能力,又产生了个人的观点和体验,这样的教学活动让素养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评价是落实新课标与新教材的重要抓手,也是学生改进学习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提出,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结合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设计科学的评价量规,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不断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质量。首先,秉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明确教材单元情境页的学习目标,围绕“name different foods; use ‘I (don’t) like...’;tell a story about food”等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其次,用好教材中已有的评价任务,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比如在Start up环节中的“2 Read again and tick”“3 Listen and draw”“4 Do a survey”“Speed up”环节中的“2 Read again and order”“Fuel up”环节中的“Read and circle”“Think and share”等多个评价任务,都是边教边评、教评一体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将其用好用实。再次,教师应加强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表现与成果,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本单元的大任务“英语社团理想午餐食谱的推荐”和子任务“食物种类我知道,饮食喜好我表达,健康饮食我来做”,都是对素养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学生参照评价标准完成任务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食谱搭配的科学健康、任务完成度、设计的创新度,还要注意展示的方式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围绕表现性任务设计指向综合成果的评价量规,能够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评”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见下表)。《课程方案》强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作为评价组成部分的作业环节,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作业,完成方式和难度不同,可选择性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方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总之,无论哪种评价,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学习改进,“鼓励学生能动、自主地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必须在评价环节得到充分体现。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运用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科学运用评价手段与结果,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及时提供反馈与帮助,在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友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真实学习至关重要,强调名次和等级的“显性评价”是一把“双刃剑”,会制造压力和不安。适当让评价“隐形”,从问题解决、任务完成、个人表达、团队合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学习的促进会来得更深刻和持久。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英语)/杨 璐 姚蓓贝 卞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