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系统谋划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3月,教育部制定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重点部署了近期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统筹布局各类改革试点项目。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纲要》和《行动计划》均突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围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题重点设计了目标任务和改革项目,需要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并着力推进。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相对薄弱、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效性有待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之间契合度不够,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适配度不高,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时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合力不够等现象依然存在,所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增强其实效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纲要》精神 

《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正面回答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建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成教育强国等根本性问题;系统设计了面向未来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各领域建设发展的路线图,是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好《纲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是教育系统的主要职责。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全面学习贯彻《纲要》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原原本本学、深入系统学、融会贯通学,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下真功夫,全力推动、落到实处。 

显而易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在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实践中,深化产教融合是重点,推动职普融通是关键,需要产教融合和职普融通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纲要》将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列为全面构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之一,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标题,从“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四个方面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点布局。不难看出,四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工作要求,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是目的,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这也充分体现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强国建设布局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职业教育战线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实际行动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纲要》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加快形成职普融通新格局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理应建立具有自身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因各种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了一些弯路,或者与普通教育相差不多、或者与普通教育相隔甚远,始终未能形成完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类型特色不够明显。从国际经验看,如何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时在理论上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纲要》第二十一条从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角度提出了推动职普融通,抓住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根本所在。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对如何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作出重点布局。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也专门下发通知,重点部署了职普融通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固化的理论成果,同时相关成果已转化为持续实施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若想真正落实见效,还需从以下三点着重发力。 

一是深化横向融通,增强双向互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技能型社会建设发展阶段,人们以技能谋求发展进步的时代即将到来;同时,伴随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开始迈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阶段,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会成为人的终身发展法宝,职业教育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得到彰显,职业教育终身化趋势凸显,职普融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推动职普融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成长成才的内在所需。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阶段的横向融通,着重培养适应未来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可喜的是,过去几年,在国家层面开展职普融通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各地呈现出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新局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广泛实施和推广中小学结合劳动教育、技术课程,建设职业体验基地,普遍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活动;通过建设综合高中或职普融通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突出技能培养特色,深入实施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在普通本科院校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将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贯穿学习全过程;普通本科高校开设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也逐渐铺开,成为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新生力量。 

二是深化纵向贯通,扩展上升通道。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培养实践探索,形成全方位上下贯穿的无缝衔接样态。从实践形式上看,各地广泛实施中高职衔接3+2五年制贯通、中高本衔接3+2+2七年贯通制、中本衔接3+4七年贯通制、高本衔接3+2五年贯通制等多种样式,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成果丰硕,广泛实施时机已成熟。教育部也强调要指导有基础、有意愿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不难看出,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已进入普及推广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须将纵向贯通向纵深推进。 

三是直面现实问题,打通堵点卡点。在实践中,改革试点也面临一些瓶颈。如:从横向融通看,高中阶段职普融通难以打开局面;从纵向贯通看,中高职学生升学路径仍有政策性堵点。若想真正落实职普融通,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还需要及时完善和优化职普融通体制机制,精准打通横纵贯通堵点卡点,靶向施策精准解决。在横向融通上,推动职普“旋转门”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立交桥”,使学习者真正“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逐步将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终身的学习场所。在纵向贯通上,需要完善学分制,建立职业能力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改进职教高考,拓展上升通道。 

 

做实“一体两翼”平台,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典型特征和根本要求。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产教融合”,之后的近10年,产教融合经历了由中央政策、国家制度到法律要求的升华,2022年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今年年初,《纲要》基于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2022年,《意见》曾专门部署深化产教融合具体举措,明确以“一体两翼”改革试点探索为抓手,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建设8个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34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带动了237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100多个各行各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一体两翼”改革试点迈开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各地政、行、企、校、科研机构等积极投入到实践探索中,产教融合展示新气象。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持续优化完善,强调政府主体职责。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无法绕过的河,“摸着石头过河”也得过。国家层面的态度和决心是明确的,近年来不断推出政策决策和高位布局,正在下大力气推动。但因平台建设涉及的政府部门多、行业门类广、产业链条长、企业来源复杂,平台实体化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办学主体的责权边界不够清晰、利益分配制度尚未建立、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实效性不佳等难题,亟须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措施,尚需切实强化当地政府的主体责任,赋予其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监督检查等主导职责,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做实“一体两翼”平台,有力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 

二是在组织形式上,不断迭代升级,加强多方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和痛点。在长期探索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多种组织形式,直至产教融合型城市、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组织形式。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产教融合形式需要不断迭代更新,融合程度要不断加深,产教资源的集成程度和汇聚程度也要不断提高。产教融合涉及的主体要素越发多元,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都加入进来,聚众力、成大事,推动协同创新多元办学,追求“1+1>2”的聚合效应越发明显。伴随着地方政府作用的不断强化、产教融合组织形式的迭代更新,产教融合边界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内容不断丰富,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增值赋能路径越发清晰,更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在站位角度上,关注企业利益,激发企业积极性。如果说,以前的产教融合更多的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开展工作,那么现在应越发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和积极性调动,越发重视产教融合对产业发展、行业进步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在早先产教融合的多种形式中,更多的是基于学校的立场对企业产业“提要求”,产教融合“教育”的色彩更浓。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的立足点逐渐转向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给企业“赋利益”,如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健全,都是对企业话语权的回应,是对企业主体的尊重和利益的考量,以此激发企业积极性,发挥它们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如此实现教育和产业双向奔赴、相互赋能、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加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在改革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发展职业教育,情况错综复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各种实践探索、概念和形式层出不穷,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真正加快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塑造和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很显然,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补丁式”“零打碎敲式”的改革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嘱托,提高站位、打开视野,破壁攻坚,兼顾各方利益,推动多方协同,跳出教育来办职业教育。包括民族地区在内,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改进做法,完善体制机制,注重及时总结经验和改进措施,形成重要的理论成果、挖掘基层一线经验,如期实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任务。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张布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