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南市潼关县各学校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积极开发出“行走的红色思政课、革命故事里的红色思政课”等红色思政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根植红色血脉,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是打造红色课堂,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空间。红色文化能够深化思政课堂价值引领,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堂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各学校以红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的场域拓展和模式变革,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信仰精神激发力量。同时,学校通过剪纸、沙画、书法等特色活动,制作一批具有红色元素的沙画、剪纸等作品,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二是开展红色宣讲,提高“大思政课”育人质量。传播红色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路径。通过开展红色宣讲,有助于引导学生融入一种氛围、代入一种角色,在宣讲中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并通过情景剧表演、讲述红色故事等形式,讲述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让思政教育在生活中落地生根,使学生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从而创造性地引入思政课程内容。
三是强化红色实践,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动性、有趣性和实效性,达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目的。开展老党员讲故事、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观看红色经典电影、清明祭英烈、参观红色遗址等活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下一步,潼关县各学校将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持续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通过多元场景让红色资源、红色记忆浸润学生心田,更好帮助学生扣好思想的“第一粒扣子”,让红色文化资源绽放时代华彩。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