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

【高中段:211300

 

    241.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为主线,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古代家族与社会发展的真实全貌。小说人物众多,性格鲜明,身份突出,内涵丰富,如慈而有威的大家长贾母,守正持家、不苟言笑的严父贾政,精明泼辣、机关算尽的大管家王熙凤,备受宠爱、个性叛逆的公子哥儿贾宝玉,沉稳周全、才貌双全的大小姐薛宝钗,敏感多病、一往情深的大才女林黛玉……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你来我往、穿针引线、左冲右突,呼之欲出,联合演出了一场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人间悲喜剧。小说中的四大家族,看似端庄华丽,实则败絮其中,看似温情脉脉,实则明争暗斗,看似祥和静谧,实则刀光剑影;大家族中的少男少女,生活在理想的大观园中,平日里轻歌曼舞,吟诗作赋,一旦大厦倾颓,纷纷如残花凋谢,零落成泥,个中悲伤慨叹,岂可言表!真是一部“红楼”,万千梦幻!读《红楼梦》,悟兴衰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康震)

 

    242.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共六十回,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将上自军机、中堂、钦差大臣等中央大员,下至巡抚总督、州府长史、知县统领等地方官吏的阿谀奉承、钻营倾轧、巧取豪夺、卖国求荣的种种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彰显出谴责晚清官场黑暗的主题。作品擅长以生动情节来影射官场现实,结构安排点面结合,充分运用夸张、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寥寥几笔即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官场现形记》有助于读者深刻认识晚清社会现实和“谴责小说”的创作风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孙书磊)

 

    24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以崭新的眼光深入评析中国古典词体文学的最负盛名的著作。该书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以“境界”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范畴体系,例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大境与小境”等,并且依照这一范畴体系来梳理诗词演变的历史,评判词人的地位、词作的优劣、风格的高下,展现出鲜明的现代理论色彩,彰显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特质。该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词学的建构,为广大学生理解词体艺术特征提供了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指导。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高峰)

 

    244.鲁迅杂文选读

    《鲁迅杂文选读》收录了鲁迅的杂文佳作,涵盖了鲁迅杂文创作的全过程。杂文又称杂感,作为一种政论性散文,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大力倡导并使之成熟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鲁迅创造了杂文最经典的范式,作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嬉笑怒骂,纵横捭阖,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写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被称为“匕首”与“投枪”,是鲁迅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其意义不下于对其他文学样式发展的推动。本书中的杂文,类型齐全,形式多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书中的演讲稿,多阐发鲁迅的基本观点,是鲁迅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王锡荣)

 

    245.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他19181922年间创作的14篇作品。首篇作品《狂人日记》是作者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亮相之作,也是第一次以成熟姿态出现的现代白话小说。之后鲁迅就“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试图“画出这样的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材料“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作品对旧中国进行深刻的观察与批判,对新生活充满殷切的期盼和向往,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使人们见识了新文学的面孔,从而群起仿效,由此开创了新文学创作的新时代,也奠定了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王锡荣)

 

    246.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他19241925年间创作的11篇作品。虽然鲁迅自己说《彷徨》相对于《呐喊》,“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但事实上,《彷徨》对社会的理解更加准确,文学表现更加深刻,艺术成就更加精湛,其中《祝福》《伤逝》等作品在传播上并不亚于《呐喊》中的很多作品,后世研究者则对《在酒楼上》《孤独者》的评价有日渐升高的趋势,因为它们深刻描述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灵魂煎熬的残酷境遇。鲁迅在书前扉页上题写了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深邃思索。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王锡荣)

 

    247.屈原

    郭沫若的《屈原》创作于抗战期间,被公认为是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剧。该剧取材于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以屈原为核心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历史剧的文学味,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屈原》提供了范例。《橘颂》首尾呼应,《雷电颂》掀起高潮,这两首诗歌的穿插,让现实的愤怒艺术地复活在屈原的形象和时代里了。屈原的吟诵和独白,既是满腔悲愤,又是斗争口号,令人读后心中回荡着浓厚的古典诗情和爱国热情。这部话剧借古喻今,成为抗战期间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杨培明)

 

    248.子夜

    中国将往何处去,谁才能救中国?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给出了答案,因此兼具文学和历史的研究价值。吴老太爷带着《太上感应篇》和金童玉女进了坟墓;怀着实业救国梦去打拼的吴荪甫,从自信满满到犹豫不决、忧心忡忡、精神分裂,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提倡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他的事业由盛转衰,最终覆灭,既是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打压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和世界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局。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变革,往往集文的灵动、史的厚重、哲的思辨于一体。《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杨培明)

 

    249.茶馆

    透过老北京城内的裕泰茶馆这一窗口,老舍用三幕剧《茶馆》讲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三个时期内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戏剧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一系列小人物在动乱社会中的悲惨命运,揭示了近现代以来旧中国的黑暗与腐败,暗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作品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结构全剧,以此表现埋葬三个时代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同时,大历史与横断面、虚与实的结合,拓展了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茶馆》自诞生以来,不仅作为经典剧目在国内话剧舞台上反复呈现,更多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不仅是老舍后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当代话剧中当之无愧的经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沈杏培)

 

    250.边城

    “乡下人”沈从文的《边城》,成了世外桃源一样的符号,现代人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塑造出富于诗意的人物和环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期待。在边城,所有的喧嚣和猜疑,都变成了青山绿水、淳朴民风。沈从文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美丽,切近又邈远;《边城》里的忧愁,有古典诗词的意蕴。边城,是让人向往的所在;边城的人和故事,是“美丽”和“忧愁”的化身。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杨培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