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陕西省西安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   李艳

 

内容摘要:为了培养小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顺应《新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需要,《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一文,主要围绕“小学生作文应该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而写”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通过对阅读与写作,主体性与写作,观察与写作,模仿与写作四个方面的简单阐述及逐层分析,初步探索了新时期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即置学生与写作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观察、阅读、模仿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勇于创造;在平凡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异点,表达真情实感,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作文个性化特点。为此,在本文中,我搜集了许多优秀教师积累经验的资料,诸如教师在小学生作文中应如何去做。只有善于观察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使小学生写出个性化的精彩的片段,以及小学生在观察了实际生活后写下的真实感受等。将这些内容采用下定义、举例、对比、应用等方法一一地呈现出来,希望能够使大家从中得到体会和启示,从而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键 词:内化  主体性  媒介  个性化  素质教育   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完善和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在语文

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

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文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是《新课程标准》对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要求的综合体现,也是整个语文

教学工作的难点,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由易到难,循

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由三个阶段、六个步骤、若干个环节构成的庞杂而又系统的

工程。所谓的三个阶段是指:一、二年级以练习说几句话为主要目标;三、四年级以一些片

段练习为主要教学目标;五、六年级练习成章作文。六个步骤即是《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年

级作文的具体要求;若干环节即是每个单元的单项训练。教学活动应在《新课程标准》统一

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逐步实现各项小目标,实现由量变向质变飞跃,从

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学生作文应具备观察、分析、审题、确定中心,选材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功。作文教学活动就应该围绕着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只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说作文难,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因受其年龄限制,不够丰富;其二学生也受到知识基础、阅读范围、理解能力的限制,使文章内容枯燥,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学生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使文章缺乏条理性和规范性。针对以上三个原因,作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以提高作文能力。

一、拓宽阅读范围,奠定写作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和作文教学的好例子,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但是要想使学生的见识更广泛一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阅读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二、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展个性化。

既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突出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那么要做到这些,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必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作文的源泉,而作文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是以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人生观、价值观为媒介的。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小学生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具有鲜明个性的精彩段落:

“没有想到,川道里的大地变了,几周前还金黄灿烂的麦子被人们割掉了,落在地里的,冒出了新新的绿芽。玉米地里的毛豆不但娇小,而且色泽略黄,全身长满了绒绒的毛,可现在,玉米也被人们掰掉了,只剩下挺拔的玉米秆。而穗大浑圆的高粱,则像一把把火炬……”

“珍妮娃娃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美丽的外表,就是它的四肢可以转动。它有许多种不同式样的服装,我可以任意搭配。它那头美丽的长发可以随意编出不同的小辫。珍妮娃娃不仅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还使我变得更加有爱心了。”

可见,生活真是广阔的海洋,只有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文学只有当它的发展是以时代的普遍要求为条件的时候,才会得到辉煌的发展。”这虽然是名家对文学时代性的看法,但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文章合为时而作”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认识的活动,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便没有小学生的作文。但是,要生动有趣地反映生活信息,必须有过硬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正如清代的文学家姚鼐所说的:“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所以应当把语言文字的知识训练与语言文字的应用训练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想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其次,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寻求彼此沟通。正如托尔斯泰说过的:“文学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是听众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像他一样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学生首先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上,正当我刚要板书作文题时,学生们却大声嚷嚷:“老师,这次作文题我们自己拟,我们要写我们给老师想说的。”于是我答应了学生的要求,不到四十分钟,作文交上来了,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为老师唱颂歌,可有一位叫刘楚涵的女生这样写道:“我们的老师姓李,心底很好,可脾气糟糕,只要她一发怒,就如同火山爆发一样,风、云、雷、电全都来了,我们平时认为做得正确的,此时在她的眼里都是错误的,好多长处都被她否定了,同学们不知所措,眼睁睁地盯着她,可当她和蔼可亲时,你可以给她说任何事,她也为同学们做任何事,包括给女同学们头上扎小辫子。如果你高兴还可以提起那些被她否定的一文不值的事,可这时,她会惊讶地说:“这都是对的呀,就应该这样做。”每当这时我们全班师生都会哈哈大笑一场。于是在我们的心中,老师是一个既糊涂又明智的老师。”看了这篇作文,我既惭愧又欣喜若狂,惭愧的是这篇作文难道不是一个小孩子心声的反映吗?难道不是对我委婉的忠告吗?欣喜的是这篇作文难道不是学生对生活真实情感的体现吗?因此,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再次,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有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作文教学的心理研究表明,想象是小学生作文过程中一种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创造离不开想象,具有创造性特点的作文更离不开想象活动的参与。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更能表现学生自己的追求,向往和情趣,更重要的是使文章打上深深的情感烙印,表现出他们强烈的情感倾向,因而也更能打动人,感染人。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想象对观察事物,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作用,我一方面注意选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如那个叫刘楚涵的学生描写了我校举行的一次卡拉OK大赛的场面:

“第一位选手是初中的名叫王文杰的大哥哥,他唱的是《朋友》,那声音洪亮而高亢,如同那汹涌的黄河水一般。还有许多小选手唱得也很出色,但我喜欢的是一位小同学演唱的《捉泥鳅》,他的声音高昂时如同峻峭的山峰,拔地而起;低婉时又似远山悠悠的鸽哨,时断时续,温情脉脉。”

又如学生蔡渊博对草原的一段描述:“第一眼就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地,英姿勃勃的马匹,彬彬有礼的荷兰奶牛和雪白的绵羊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草。这里的天空是浅蓝的,像浩瀚的大海洋,在瓦蓝的天空中,白云在慢悠悠地飘动着,它们一会儿像群群白羊,一会儿又化作缕缕炊烟。在一座蒙古包前,还有一泓清水,像流动的水晶,水底的黄沙和白石子儿像筛选出来的金屑和莹润的珍珠,这是内蒙古人民的生命之源。”

这些描写和叙述,让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让远离我们的景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这都归功于想象。因此,在想象的天地里,孩子们可以上天入地,摘星揽月,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启发想象,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作文的意趣,调动学生参与作文的积极性。

三、细心指导观察,教给写作方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此前提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变化,重点部分具体写等,才能将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比如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作文的命题要本着“小”的原则,将要观察的某一事物分成若干小块,如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可以将这篇小作文分解为《小动物的外形》、《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多个小项目,来减少学生写作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点做细致地观察。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就可以指导他们写文章了。写作文要遵照以下原则:1、师生共同审题,找出题眼。2、师生共同确定写作范围。3、想想自己准备写那些内容。4、这些内容准备分几部分写。5、确定写作目的。等这些环节一一落实之后,再进行作文重点部分的指导,对于不同的作文,教师要分类指导,也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具体,怎样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准确、生动、形象。且记学生作文中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只有充分相信孩子,不做内容上的限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会表现得非常出色,如有一名学生描写自己打扫厕所的一段:

“今天下午,阳光格外明媚,可倒霉的是轮到我们组打扫厕所卫生了。下午第二节课一下,我不情愿地拿着小扫把来到了厕所。可还未进门,一股恶心的臭味喷鼻而来,我真想一跑了之,可又一想老师会批评的,于是,我硬着头皮进了厕所。前脚刚一踏进门,就看见洁白的瓷砖地上全是茶色的尿水,再向左一看,每一个小便池前扔满了卫生纸团,地上到处是被风刮进来的树叶,还有痰、鼻涕,加上同学们踩进来的泥巴,唉!这厕所可真是让人头疼啊!”

文中简短的几句话,却把他看到的肮脏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一个学生描写脏孩子的动作:

“那个孩子擤一把鼻涕,往墙上一抹,接着用手背对着鼻子擦了两下,又伸出舌头,往上嘴唇舔了舔,怎么有这么脏的孩子呢?”这句话具体而形象在将脏孩子的动作描写出来,而且调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等感官。因此,细心指导学生观察,并进行写法的指导,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仿写”也是提高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

首先,模仿是小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的确,模仿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模仿,特别是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的小学生,能够更直接快捷地通过模仿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因此,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在小学作文训练中,我们应该及时地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就是为学生仿写做指南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把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迁移,经过练习运用而获得基本技能,形成一个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初级的模仿可以片断模仿和句式模仿为主。

1、片段模仿是写好作文的起点。因为只有掌握好起跑的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地冲向终点。例如:有学生仿照《高大的皂荚树》第一段写了《白杨树》:“在我们学校院子里,生长着几棵高大而挺拔的白杨树。它不像皂荚树那样粗壮,我们两个同学就可以轻松地合抱住它。它好高好高,足可以和我们的三层教学楼相媲美,同学们都很喜欢它,一下课就围着它玩。”这一片段虽然是仿写,但学生却抓住了杨树这一植物的另一种风姿,巧妙的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句式模仿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桥梁。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某些段落运用的一些固定而有精彩的句式,值得模仿,如《五彩池》一文中,描写五彩池大小形状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等。《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境界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三峡之秋》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些果实渐渐地从绿叶中显露出来。”等等,这些句式扮演的角色不同,又适合学生自己“抛头露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给学生总结其特殊的用法,学生掌握了这些句式的规律,信手拈来记场面,状景物,都会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和开端。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科学家模仿蝙蝠在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依照鱼在水中游动的原理发明了潜艇;又依照小鸟在天空飞行的样子而发明了飞机……所有这些都是以模仿为前提的。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是在对范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创造,这里面已经包含有创造性应用的因素,因为他们用的是范文的技巧和方法,写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就像学习书法一样,先得描红,临摹,由此来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学得基本的书写知识和技巧,然后才能谈得上创新。写作文也是这样,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在其内容结构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最后才能完整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才能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怎样写”。

总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观察,想象,模仿,去主动参与,并使上述做法成为其自觉的行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8月第6

                《写作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月第2

                《小学语文教师学用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3月第

                 1

 



通知公告

最新动态

热门新闻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