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教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素养要求。进入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各个方面,更反映在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意识方面。意识是行为的前提,新时代的教师要把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升华为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实践,变成教书育人的行为自觉,需要具备五个关键意识。
时代意识
一个时代的教育既是历史的延伸,又是对未来的接续。我们所处的时代,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脚点都在“人”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印证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将抽象的人的教育,变成具体的育人行动,习近平强调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六个下功夫”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着力点。
当今时代,中国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2018年国家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新中国第一次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教育规划,把我们曾经对教育现代化的模糊理解变成具体的实施方案,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样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都是空中楼阁。人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符合现代文明。作为教师,对教育现代化能够作出的贡献,就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以现代的理念克服传统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八大理念”应该成为教师时代意识的具体体现,坚持“八大理念”才能匡正教学行为中与教育现代化相背离的各种情状。
育人意识
育人意识要求教师意识到教育是人的教育,要心中有人,把教学行为的重心转向人的发展,不能只见学科不见人,只求知识不育人。要意识到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对人的发现与解放,不是把人变成知识的容器,变成学习的奴隶。人的自我实现是教育的根本归宿,教育要成就人的社会本质、文化本质、精神本质,不断走向成熟和生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滋养出对价值的追求,让学生明白只有超越知识学习的价值追求,才能使生活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使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有所区别。育人意识的本质是教师如何认识学科知识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学科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近代学术发展的结果,随着知识价值观的演进,人们不断超越了工具主义价值观认识知识的育人价值,通过知识学习发展个体的素质和素养,从而体现知识的价值。知识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不是孤立于社会和文化之外的符号或信息系统,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系统,任何学科知识都有价值观的意义,一门学科就是一种世界观。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认识到,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归宿,教育的价值追求——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理念——核心素养,都是指向的了人的发展。育人意识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活动中,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尚的情感,去触摸学生成长的脉搏,让学生的心灵在浸润中受到滋养。
学习意识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什么是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规律,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教师的学习意识要求教师要研究学习科学,熟悉“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根本问题。全球教育变革的主流已经转向学习方式变革,项目式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多学科融合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破解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难题。
学习意识的另一个指向是教师自身的学习,教师的专业化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坚持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繁琐性、重复性、保守性、经验性,教师对学习问题视而不见,自身学习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教师从教多年,知识构成并没有多大的长进。教师的学习除了需要学校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校本研修、学习共同体和课题研究中学习,教师则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坚持不懈地在学习、反思、超越中实现专业成长。
未来意识
面向未来,教师的未来意识应该有三个维度。
一是未来社会存在着极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依靠掌握扎实的既有知识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应对社会生存的需要。工业时代,一个人只要具有基本的现代知识和某一方面的技能,就能谋求一个职业,保证一生的稳定,而今天几乎可以确定地预言,未来大量的传统职业将会消失,新生的职业也会在短时期内发生变化,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已经无法适应未来需要,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自觉健全的公民素养,自主发展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与人为善的合作能力等才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是未来社会需要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课堂学习和文本学习,不受时间、空间、载体的限制,学习的课程也会出现个性化、定制化。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更加多元,教师的角色将会发生很大变化,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传递者,需要变成学生学习的分析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
三是未来教育对技术的依赖更强,互联网无处不在、大数据无处不在、智能化无处不在,手机、平板电脑、移动PC、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工具,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就要熟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和学习环境,主动适应未来教学技术环境的变化。
修德意识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职业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把道德追求作为一种天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君亲师”的观念,按照社会最高标准对教师提出道德要求。东汉杨雄提出“师者,人之模范”,“言不惭,行不耻”。到现代,陶行知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深厚的知识和高超的道德是教师的基本属性。今天,我们更是把师德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师德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
新时期教师要有修德意识,就是要时刻保持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自己的不当言行会被无限放大,从而影响职业的发展和教师的形象。教师的道德体现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修德意识就是要有一种追求职业道德的自觉,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能力,养成道德行为。教师要认识到,行为往往不完全是我们的意愿,我们都渴望成为善良的人,却并非总能按自己的期待那样去行为,有了修德意识才能时刻保持一种道德的警觉,避免非道德行为的发生。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在意识层面理解时代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定位,才能成就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向卓越。
(来源:学习强国/王彬武)